作者:王巍
關于“雙碳”想必大家并不陌生,“雙碳”指的是碳達峰與碳中和,所謂碳達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后不再增長,實現穩定或開始下降。所謂碳中和是指二氧化碳達到碳排放和碳去除的平衡,即二氧化碳凈零排放。而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現“雙碳”不僅對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造成深遠影響,也必將會催生新的產業發展模式,重塑新的產業競爭格局。
2020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75屆聯合國會議上首次提出“雙碳”目標:“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由此“3060”雙碳發展目標應運而生,2021年,關于碳排放、低碳目標及措施等被正式寫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 2035 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借此,我國從中央到地方層面的相關政策呼也之欲出。
1、中央層面
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和《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發布,《意見》指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著力解決資源環境約束突出問題、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莊嚴承諾。按照《方案》統一部署,明確了各地區、各領域、各行業目標任務,有序推動以數據中心、5G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綠色高質量發展,發揮其“一業帶百業”作用,加快實現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變革,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1)證監會:《碳金融產品(JR/T?0244—2022)》(2022年4月)
碳金融產品標準的制定,有利于促進建立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有國際影響力的碳定價中心,有利于有序發展碳遠期、碳掉期、碳期權、碳借貸、碳債券、碳資產證券化和碳基金等碳金融產品,更有利于促進各界加深對碳金融的認識,幫助各類相關機構識別、運用和管理碳金融相關的產品,引導金融資源進入綠色領域,推動實體經濟低碳轉型。
(2)財政部《財政支持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22年5月)
堅持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協同推進,積極構建有利于促進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政策體系,推動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更好結合,支持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3)交通部:《交通運輸部 國家鐵路局 中國民用航空局 國家郵政局貫徹落實《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的實施意見》(2022年6月)
把實現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總抓手,錨定美麗中國建設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科學把握污染防治和氣候治理的整體性,以結構調整、布局優化為關鍵,以優化治理路徑為重點,以政策協同、機制創新為手段,完善法規標準,強化科技支撐,全面提高環境治理綜合效能,實現環境效益、氣候效益、經濟效益多贏。
2、地方層面
(1)上海發改委:《上海市2022年碳達峰碳中和及節能減排重點工作安排》(2022年6月)
加快能源產業綠色升級,積極促進光伏、風電、氫能等新能源發展;推動工業低碳轉型,持續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深度實施節能挖潛;促進城鄉建設綠色發展,規?;七M超低能耗建筑和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構建完善綠色交通體系,大力推動終端交通工具新能源轉型;提升循環經濟產業能級,開展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示范城市建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加快開展碳中和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布局;鞏固提升碳匯能力,穩步推進千座公園計劃;力爭年內舉辦上海國際碳中和技術、產品與成果博覽會,引導全民參與低碳行動。
(2)北京生態局:《北京市生態環境局關于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試行開展碳排放影響評價的通知(征求意見稿)》(2022年6月)
以實現北京市碳達峰、碳中和為總體目標,推動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助力產業、能源結構優化升級,在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中引入碳排放影響評價,在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中增加碳排放相關內容。結合建設項目基本情況,開展碳排放量和排放強度核算,依據碳排放管控目標開展評價,進行減污降碳環保措施分析并提出碳減排措施和建議,提出碳排放管理與監測計劃,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共治。
(3)濟南發改委:《濟南市“十四五”綠色低碳循環發展規劃(征求意見稿)》(2022年4月)
到 2025 年,全市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取得階段性成果,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基本建立,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基本建成,基礎設施綠色化水平不斷提高,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顯著,綠色發展機制體制更加完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水平顯著提升。
2030年,我國實現碳達峰的排放峰值將達到108億噸,每年投資需求大概2.2萬億,而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30年,我國每年的年化投資將達到3.9萬億元,這對于我國各個行業的未來發展影響巨大,海量投資將對各行各業的發展帶到新機遇和新挑戰,在此背景下,建筑行業也將“重新洗牌”。結合建筑業各階段脫碳的貢獻程度,我們認為建筑企業可以采取以下6種手段實現脫碳目標:
1、電氣化改革
電氣化代替化石燃料的使用是節能減排的重要手段,到2050年,使用電氣化的減排量預計會占到總減排量的20%,所以建筑行業全面電氣化改革勢在必行,從手段上來看,取代空調采暖的分散式的電動熱泵、全電氣化爐灶、電動熱泵熱水器等都是可選方案。
2、“自然性”減排
結合當地的地理、氣候等自然稟賦實現節能減排。例如:我國徽派建筑、嶺南建筑通過小天井、閣樓圍合形成通風廊道來實現避暑,中東的建筑通過風塔實現空氣對流來降溫解暑。
3、節能電器
例如:使用LED燈代替白熾燈,使用變頻空調代替定頻空調。
4、環保建材
塑料金屬復合管材、植草路面磚、生物乳膠漆等都可以實現節能環保的功效。
5、綠色建筑
通過建筑“綠化”為建筑減耗降溫。例如:建筑屋頂和外墻的綠化就能極大的減少室內空調的使用量;光伏發電設備和太陽能板的使用也能夠大量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值得一提的是,綠色建筑是一個整體概念,如果將其看成一個節能性的系統工程,從設計、材料、施工、設施設備的使用全方位角度來看,將會有無限的想象空間。
6、循環發展生態圈
通過材料的節約使用、回收再利用等手段實現低碳環保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例如:采用抗沖切剪刀釘系統技術,使得建筑樓層更薄但更安全可靠,并能夠減少混凝土的使用量。
此外,建筑行業如果能和其他行業互通互聯,共同發展,也將帶來更多的低碳發展空間,例如:服裝行業里部分廢舊的紡織品(棉、麻、毛類紡織品、混紡類紡織品、單一成分的合成纖維類廢舊紡織品等)通過物理、化學再利用技術,可應用于制造地板,防水卷材,保溫材料等建筑材料。
建筑行業的雙碳之路注定不會一帆風順,一方面由于我國存量建筑低碳改造難度較大,另一方面我國人民對更舒適、更健康、更安全的建筑體及建筑環境的要求也更高,挑戰與壓力共存,成長與希望無限,只要我國建筑企業不斷精進發展,就一定會迎來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