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華龍
能源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動力,攸關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當今世界,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氣候治理呈現新局面,新能源和信息技術緊密融合,生產生活方式加快轉向低碳化、智能化,能源體系和發展模式正在進入非化石能源主導的嶄新階段。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世界各國的能源結構已由化石能源體系轉向低碳能源體系,在未來,由低碳能源體系轉入到以新能源為主的可持續能源時代是能源結構轉變的新趨勢。
在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的大背景下,建筑業增加值也從高速增長趨于平緩,高速增長的建筑業黃金時代已經徹底結束了。由于建筑市場競爭的加劇,傳統施工企業利潤越來越薄,在嚴峻的市場環境壓力下,建筑企業不能再固守城池,而要跳出舒適圈努力求變,及時調整自身發展策略,緊跟市場的發展趨勢,尋找新的業務成長機會。正在快速發展的新能源行業對建筑企業而言,或許有較多的新業務拓展機會。
新能源(也稱為非常規能源),是相對于常規能源而言的,主要指正處于開發利用階段,具有推廣及應用價值的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
常規能源也叫傳統能源,是指技術上比較成熟且已經大規模生產和廣泛利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氣等。
可再生能源,是指具有自我恢復原有特性,并可持續利用的一次能源。
清潔能源,是指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不產生有害物質排放的能源,包括可再生的、消耗后可得到恢復,或非再生的經潔凈技術處理過的能源。
圖表:常規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的關系
如今新能源已經是國際產業發展大勢了,誰能夠在新能源領域率先完成布局,走在新能源領域的前列,誰就擁有了先發優勢。我國大力發展新能源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1.? 溫室氣體減排面臨挑戰
我國在“碳達峰“和“碳中和”方面存在較大壓力。中國2019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達到了140.9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占全球總排放量的27%以上,遠遠超過了排在第二位的美國(美國的碳排放量約占全球總排放量的11%),并首次超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國家的總排放量,成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2020年9月,我國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首次提出要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碳排放達峰,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由于能源生產和利用占到了全世界近80%的二氧化碳排放,能源轉型被視為實現“碳中和”的最重要支柱。我國要實現 2030 年碳排放達峰、2060 年碳中和目標,煤電裝機必須在“十四五”達峰,并在 2030 年后快速下降。
2.? 能源安全形勢依然嚴峻
我國傳統石化能源的對外依存度依然很高。自1993年我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以來,石油對外依存度已從21世紀初的32%升至2021年的71.9%;我國天然氣的進口量占比也已經達到了45.6%,天然氣的對外依存度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進口國。隨著全球地緣政治局勢變化、國際能源需求增加、資源市場爭奪加劇,我國能源安全形勢依然嚴峻。試想一下,如果40年之后,我國的各類產業都已經直逼第一甚至拿到第一了,但依然每年要進口80%左右的石油和天然氣,在重要的能源領域,仍極度依賴他國的資源,那就相當危險了!
3.?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所謂高質量發展階段,核心要求就是要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徹底改變過去主要靠要素投入、規模擴張,忽視質量效益的粗放式增長,以及由此產生的產能過剩、產品庫存,杠桿增加、風險加大、效益低下、競爭力不足等問題,通過提高質量和效益實現經濟的良性循環和競爭力提升??v觀世界歷史,每次能源革命都是由技術革命引發的。如蒸汽機的出現引發了以煤炭大規模開發為特征的第一次能源革命;內燃機的誕生促發了以石油開發利用為代表的第二次能源革命。而今,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將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動力。因此,大力發展新能源,不僅是為了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力爭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內在要求,也是推動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我國的新能源大致主要分成了8種,依次是太陽能、風能、核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氫能、海洋能、可燃冰(天然氣水合物)。
太陽能是指太陽輻射的能量。太陽能具有普遍、無害、巨大、長久等優點;同時具有分散性、不穩定性、效率低、成本高等缺點。太陽能當前的利用形式主要以光伏發電為主。
圖表:光電行業產業鏈結構
1) 我國分布式光伏發展勢頭強勁,未來或將進一步發展
光伏電站可分為集中式光伏與分布式光伏兩類,而分布式光伏正逐漸成為光伏發展的主要動能。2021年新增光伏發電并網裝機5300萬千瓦中,分布式光伏新增約2900萬千瓦,約占全部新增光伏發電裝機的55%,歷史上首次突破50%,光伏發電集中式與分布式并舉的發展趨勢明顯。2021年6月20日,為全面推進屋頂分布式光伏的發展,國家能源局發布了《關于報送整縣(市、區)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方案的通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整縣(市、區)推進屋頂分布式光伏的開發試點工作?!锻ㄖ访鞔_規定,縣(市、區)黨政機關建筑、學校、醫院、村委會等公共建筑、工商業廠房以及農村居民住宅的屋頂總面積可安裝光伏發電比例分別不低于50%、40%、30%和20%,同時鼓勵各地方政府利用財政補貼等措施對試點工作進行支持,積極開展分布式發電的市場化交易。在這一政策的激勵下,各地方政府迅速響應,全國已有20個省出臺相關政策推行試點工作,我國分布式光伏將迎來新的發展階段。
2) 戶用光伏裝機量屢破新高,成為推動中國能源結構轉型的一大助推力
戶用光伏區別于工商業光伏,是將光伏組件安裝在民用住宅的屋頂。在“整縣推進”等政策的推動下,中國戶用光伏發展提速換擋,裝機量屢破新高,成為近年分布式光伏發展的亮點,也成為推動中國能源結構轉型的一大助推力。在2021新增分布式光伏中,戶用光伏約2150萬千瓦,在全年新增裝機占比達到歷史新高的39%,已經成為我國如期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和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力量。良好的發展前景,是吸引眾多市場主體進入的最大原因。戶用光伏的內部收益率以及鄉村人口基數是裝機核心驅動力,潛在的省份2021年戶用增長以及戶用市場的上升,是戶用光伏市場持續擴容的發展動力。
3) 建筑光伏市場崛起,BIPV接力BAPV迎來新發展
光伏與建筑的結合,能夠有效降低建筑用能,大力發展低碳、零碳建筑,對于節能減排、保護環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隨著光伏產業成熟度不斷提高,“光伏+建筑”的經濟性也在逐漸提升。在地面電站及優質大型屋頂資源逐漸稀缺的情況下,伴隨著光伏成本的進一步下降,光伏建筑一體化的巨大市場開始吸引了市場上資本家們的注意。各地重視光伏建筑一體化在推動綠色建筑中的作用,BIPV受到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作為光伏建筑的重要形式,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與傳統的BAPV相比,在安全性、觀賞性、便捷性和經濟性方面具有明顯優勢,高度契合了綠色建筑的發展潮流,代表了綠色建筑發展的未來趨勢。伴隨光伏行業的蓬勃發展和“雙碳”目標的提出,國內各省市不斷推出政策對BIPV進行補貼,支持BIPV的發展。
? 建筑企業進入太陽能行業機會分析??
國內光伏發電行業競爭者數量多,國際龍頭企業紛紛布局中國市場,行業整體競爭程度激烈;上游部分光伏關鍵零配件仍然需要進口來解決,但是總體上,技術進步速度較快,光伏發電關鍵零部件廠商有一定的議價能力,但趨于減弱,而下游消費市場主要是工商企業和居民分布式光伏用戶,議價能力較弱;同時,因行業存在資金、技術門檻較高,潛在進入者威脅較小。
對于建筑企業而言,光伏產業鏈上游和中游與建筑行業相關度較低,很難跨行業進入。但是產業鏈下游光伏電站的投資、建設和運營與建筑企業有較高的相關度,尤其是其中的BIPV (建筑光伏一體)細分市場,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作為建筑與光伏的交叉行業,建筑光伏體現出高定制化特征,對參與企業的光伏組件設計開發和傳統建材的設計施工能力都提出了較高要求。傳統光伏企業缺少建筑施工經驗與技術,短期內難以獨立進入建筑工程市場。因此,為了減少拓展市場的難度,也為了避免因缺少建筑施工技術和經驗而影響最終項目質量,光伏企業普遍選擇與建筑工程企業合作尋求技術支持。目前國內已有多項成功的合作案例,包括晶硅企業隆基股份與森特股份、薄膜組件企業龍焱科技與中國建筑興業等,預計未來這將成為BAPV/BIPV光伏行業的典型合作經營模式。
風能是指地球表面大量空氣流動所產生的動能。風能具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分布廣泛、就地可取、清潔安全等優點;同時具有能量密度低、不穩定等缺點。風能當前的利用形式主要以風機發電為主,在交通不便、距離主電網較遠的區域,風能利用十分關鍵。
圖表:風電行業產業鏈結構
1) 風電行業已進入提質增效階段,未來風電裝機量將有較大提升
2022年,在“雙碳目標”的提出下,我國能源結構轉型邁入加速階段。近年來,隨著風電本土企業不斷在關鍵材料、技術門檻等方面取得突破,風電整機的國產化率逐步提高,國內風電行業寡頭格局漸漸形成,且部分優質企業迅速在全球風電市場占據一席之地,盡管陸上風電補貼退坡,但風電行業已進入提質增效階段。據國家能源局統計,截至2021年底,我國風電并網裝機容量達到3.28億千瓦,突破3億千瓦大關,較2016年底實現翻番,是歐盟風電總裝機的1.4倍、是美國的2.6倍,已連續12年穩居全球第一。據GEIDCO(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預測,2025-2030年我國新增電力需求幾乎全部由新能源滿足,到2060年,風力發電裝機總量約25億千瓦,裝機占比在31.2%,風電將成為電力供應的主要支柱之一。
2) 海上風電將迎來爆發式增長,將逐漸成為風電裝機的重要組成部分
與陸上風電相比,海上風電具有風阻和風切變小、平均風速高、單機裝機容量大、距負荷中心近以及不占用土地資源等優勢。由于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對于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巨大,海上風電憑借穩定性和發電功率高的特性,已受到我國政府的重視。海上風電集中于東部沿海地區發展,這些地區是我國經濟發展較好、用電負荷大的地區,且隨著火電裝機占比進一步下滑,東部地區城市如廣東、江浙的用電缺口將逐步增加,海上風電可提供電能補充。2022年4月,國家能源局委托水電總院牽頭開展全國深遠海海上風電規劃,規劃總體圍繞山東半島、長三角、閩南、粵東、北部灣五個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共布局41個海上風電集群,總容量約2.9億千瓦,將推進海上風電項目集中連片開發??梢灶A見,隨著政策持續指引,海上風電將逐漸成為風電行業裝機的重要組成部分。
3) 分散式風電有望成為下一個重點推廣的戰略項目
隨著國內陸上風電行業滲透率的不斷提升,優秀的風口區位已經迅速減少。放眼未來,大型的集中風能發電站必將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則很可能是分散式風電。分散式風電指的是布局在用電負荷中心周圍,不以遠距離運輸為目的的風電布局。這些分散式風電往往布局在重點城市附近,采用就近入網的方式,實時迅速消納。分散式風電已經在丹麥、德國等歐洲國家被成熟應用。分散式風電甚至是歐洲應用風電的最初形式,風機散布于機場、港口、社區附近。2022年,分布式屋頂光伏已經開始在我國很多地區進行推廣,借鑒于此,分散式風電也有望成為下一個重點推廣的戰略項目。
建筑企業進入風電行業機會分析
我國風電行業競爭格局呈高度集中化趨勢。上游零部件制造市場競爭激烈,新進入者較難適應。中游整機制造行業集中度較高,龍頭企業的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提升。下游的風電運營不同于上游和中游產業鏈對技術、經驗存在一定的要求,風電運營商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風資源開發能力、資本金、債務融資能力和融資成本優勢上。在國內,風電運營商可分三類,一是大型的電力央企,這些企業主營業務為火電、水電的生產銷售,比如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中國大唐集團、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五大發電集團等;二是其他的能源國企,比如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華潤(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和中節能風力發電股份有限公司等;三是民營、外資企業,比如金風科技、明陽智能、電氣電力等。其中,電力央企占據國內風電市場近一半份額,其他能源國企次之,民營和外資占比較低,寡頭競爭格局正在逐漸形成。
對于建筑企業而言,風能產業鏈上游的原材料及零部件制造和中游風機總裝,由于行業跨度過大且競爭激烈,所以很難進入。下游的風電投資、施工及運營環節,雖然與建筑行業相關度較高,但是行業存在較高的資金和技術門檻,建筑企業若想進入,也有較大的難度。建筑企業不僅需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還要在技術和專業人才方面有一定的儲備,方能考慮進入風電行業。建筑企業如要進入風電行業,可以從陸上風電場、海上風電場及分散式風電三個細分領域中先選擇一個嘗試進入。
核能(又稱原子能)是通過核反應從原子核釋放的能量,能量來源主要包含三類,即為核裂變、核聚變、核衰變。核能具有綠色環保污染低、發電穩定且利用率高、存儲運輸方便、核燃料資源豐富等優點;同時具有核電熱效率低、有一定熱污染、安全顧慮大、核廢料處理難度大等缺點。核能當前的利用形式主要以核電站發電為主。
圖表:核電行業產業鏈結構
1) “十四五”期間以“安全穩妥”為主旨,推動沿海核電建設
核電是政策驅動型行業,我國核電行業政策核心要點與國內核電裝機總量發展趨勢基本一致?!笆奈濉逼陂g,仍以發展“沿海核電”為主,同時,“安全穩妥”仍是發展主旨。目前我國所有在運核電站均分布在沿海地區。核電站自北向南依次分布在遼寧、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和海南八個省區。從核電站的區域分布來看,其中,浙江省的核電站數量最多,達5個;其次是廣東省,共有4個核電站,而我國核電站建設進程中的第一個、第二個核電站分別位于浙江省、廣東省。
2) 預計到2035年前我國核電建設仍將按照每年6至8臺機組穩步推進
根據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15年以來,我國核電行業在運機組數量不斷增長、裝機容量穩步增長,2018年末,我國核電裝機容量突破40000Mwe;2020年,裝機容量突破50000Mwe。截至2021年底,我國運行核電機組共53臺(不含臺灣地區),裝機容量為54646.95MWe(額定裝機容量)。根據《“十四五”規劃和2035遠景目標綱要》,至2025年,我國核電運行裝機容量達到7000萬千瓦。此外,根據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發布的《中國核能年度發展與展望(2020)》中的預測數據顯示,到2025年,我國在運核電裝機達到70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到2035年,在運和在建核電裝機容量合計將達到2億千瓦;核電建設有望按照每年6至8臺機組穩步推進。
建筑企業進入核電行業機會分析
目前,我國核電行業屬于新能源行業,替代品威脅較大;現有競爭者數量不多,市場集中度非常高,兩大龍頭企業占據90%以上的市場份額;上游供應商一般為核燃料、核島設備等企業,議價能力適中,而下游消費市場主要是電力局,議價能力較弱;同時,因行業存在嚴格的準入資質以及資金、技術門檻較高,潛在進入者威脅很小。
雖然核電站建設與建筑企業有較高的行業相關度,但是由于核電行業具有非常高的市場集中度和極高的進入門檻,行業外企業基本很難進入,建筑企業即使有機會參與核電站的建設,但由于核電站數量不多市場規模也很有限,因此如無特殊的行業資源,不建議建筑企業進入核電行業。
生物質指通過光合作用直接或間接形成的各種有機體,包括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等。生物質能指由太陽能以化學能的形式在生物質中貯存的能量,是一種清潔環保的可再生能源。我國生物質資源豐富,主要用于發電的生物質資源包括農林廢棄物、城市生活垃圾、沼氣(畜禽糞便)這三類。主要的發電形式有直接燃燒發電、氣化發電、煤混合燃燒發電等技術。
圖表:生物質發電行業產業鏈結構
1) 生物質能發電行業未來發展潛力巨大
生物質能源是重要的可再生能源,未來隨著國家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生物質能發電發展前景較好,發展空間巨大。在生態文明建設總體目標及“碳達峰、碳中和”大背景下,新型電力系統被賦予重要使命,生物質能發電行業前景廣闊,行業規模有望快速擴張。截至2020年底,中國生物質發電累計裝機量為2952萬千瓦,其中,垃圾焚燒發電累計裝機達到1533萬千瓦,占比52%;農林生物質發電累計裝機達到1330萬千瓦,占比45%;沼氣發電累計裝機達到89萬千瓦,占比3%。根據統計分析,預測到2030年我國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5200萬千瓦,提供的清潔電力超過3300億千瓦時,碳減排量超過2.3億噸。到2060年,我國生物質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0000萬千瓦,提供的清潔電力超過6600億千瓦時,碳減排量超過4.6億噸。
2) 垃圾發電運營收入穩定且現金流好
我國垃圾焚燒處理行業起步較晚,大部分技術主要通過引進國外先進設備或吸收消化國外技術而形成。近年來,隨著垃圾發電行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垃圾回收、處理、運輸、綜合利用等各環節技術不斷發展,我國通過引進創新和自主研發成功實現了垃圾焚燒技術國產化,并在我國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得到推廣應用,有效促進了生活的垃圾能源化利用。垃圾發電行業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為我國垃圾發電行業快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垃圾運營一般采取特許經營的方式,主流的是BOT(建設-經營-轉讓)或BOO(建設-擁有-運營)模式,特許經營期一般在25-30年。垃圾焚燒屬于重資產行業,項目前期公司需要投入較多資金完成項目建設,項目建設周期一般為2年左右,項目內部收益率一般在6%-12%,回收期一般5-10年。垃圾焚燒運營收入主要來自于上網電費(向電網收?。┖屠幚碣M(向政府收?。?,上網電費一般占比70%~80%,垃圾處理費一般占比20%~30%。
3) 中小縣城的農林生物質直燃發電與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一體化將加深
利用生物質能方面,中國多數中小縣城普遍存在兩大痛點:一是中小縣城每日三四百噸的垃圾產生量無法滿足建設規?;贌l電廠的要求;二是大量農作物秸稈沒有得到規?;幚?,禁燒工作難度大。農林生物質直燃發電與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一體化的模式則可以有效解決這些痛點,通過對生活垃圾處置與農林廢棄物處置進行統一規劃、建設和管理,可擴大發電規模,增加能源供應,在統籌解決中小縣城生活垃圾、農作物秸稈處理等問題上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
?建筑企業進入生物質發電行業機會分析
農林生物質發電過去幾年因為補貼資金下發滯后、金融去杠桿等原因,疊加生物質處理管理難度較大,投資激進、管理欠缺的企業均被淘汰,行業競爭格局處于優化中。垃圾發電屬于大型市政項目,對投資方資金要求較高,但由于其收益穩定、空間較大,仍吸引多方主體投入、多類型主體參與。從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市場競爭格局來看,目前我國龍頭公司市場占有率仍然較低,2019年10家主流公司市場占有率僅有55%,行業較為分散,未來行業仍有較大整合空間。隨著市場競爭逐漸激烈,龍頭企業有望通過并購整合進一步擴大市場規模,行業集中度有望進一步提高。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物質發電行業中的垃圾發電市場潛力較大,經濟性較好,符合企業向能源、環保雙驅動轉型的方向,建筑企業可以考慮擇機進入。但是,由于屬于跨行業進入,建議采取收并購、聯合投資等形式介入垃圾發電行業。該行業特點一般采取政府招投標確定特許經營權的形式,考慮到競爭格局已基本穩定,且如果相關公司在該領域沒有經營資質或缺乏經驗,需要采用收并購的方式快速介入該領域,或尋求與擁有垃圾焚燒發電運營業績相關公司進行聯合股權投資的形式參與。
地熱能是一種存在于地球內部巖土體、流體和巖漿體中,并且可以被人類開發利用的熱能。地熱能是屬于可再生資源,不會導致大氣污染,具有儲量大、分布廣、綠色低碳、穩定可靠等特點。在當今人們的環保意識日漸增強和能源日趨緊缺的情況下,對地熱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已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青睞。運用地熱能最簡單和最合乎成本效益的方法,就是直接取用這些熱源,并抽取其能量,目前以地熱發電或者供暖等利用為主。
圖表:地熱能行業產業鏈結構
1) 我國地熱資源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和西南部地區,多為中低溫資源
我國地熱能資源儲備豐富,但資源分布廣泛,且多為中低溫資源。據中國地質調查局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已經探明的有3200多處地熱區,其中2900多處是中低溫區,相當于每年360萬噸標準煤當量,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諸省區和內陸盆地區,如華北盆地、江漢盆地、渭河盆地、松遼盆地等地區;只有255處15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區可以直接用于發電,潛力在5800兆瓦,主要分布在西南邊遠地區,這就造成了重要的地熱發電利用因投資大、效率低等原因,發展較為緩慢,許多已建成的地熱電站因經濟問題先后關停??偟膩碚f,地熱發電產業水平還是相對較低。
2) 我國地熱發電產業發展緩慢,地熱應用集中于供暖(制冷)等方面
近年來,全球使用地熱發電不斷增長,2019年全球地熱發電量達到了91.8太瓦時,相對于美國3714MW地熱裝機容量,我國遠遠落后,甚至沒有進入全球TOP10。雖然我國很早就在積極持續探索地熱發電,上世紀70年代初,就建設了7個中低溫地熱發電站,1977年建設了西藏羊八井中高溫地熱發電站。但是目前我國地熱發電產業整體發展仍基本處于停滯狀況,2011-2019年近十年間,我國地熱發電累計裝機容量一直僅保持在25-27MV內。我國對地熱能的直接利用主要集中在供暖、制冷、養殖、洗浴等方面。上世紀90年代以來,北京、天津、保定、咸陽、沈陽等城市開展中低溫地熱資源供暖、旅游療養、種植養殖等直接利用工作。本世紀初以來,熱泵供暖(制冷)等淺層地熱能開發利用逐步加快發展。截至2020年底,我國約實現地熱能供暖面積13.9億平方米,相較于2015年底的5億平方米,增長了9億平方米,其中,水熱型地熱能供暖5.8億平方米,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8.1億平方米,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6200多萬噸,折合標煤超過2500萬噸。
3) 地熱能的利用逐步向能源為主的多元化產業應用模式轉型
地熱能作為新能源中的優勢能源之一,已進入經濟發展的主流趨勢,而其利用模式,也由市場經濟初期的地熱溫泉利用,逐步向能源為主的多元化產業利用模式轉型,使地熱資源得到充分、高效的利用。地熱供能的溫度與溫室種植、人工養殖孵化以及眾多工業中烘干、加熱、殺菌等工藝過程所需溫度接近,是地熱能開展多元化產業應用、挖掘更廣闊清潔替代市場的重要方向。同時,這些產業的運行是長期的,遠高于四五個月的建筑供暖時間,地熱在這些產業推廣應用,可以提高地熱全年利用率,顯著提升經濟效益。
? 建筑企業進入地熱行業機會分析??
對于大部分建筑企業而言(除少數與電力建設有關的建筑企業,如中國電建),地熱行業產業鏈各環節與建筑行業相關度都不高,且地熱發電產業整體發展仍基本處于停滯狀況,地源熱泵行業又有較高的技術、市場和資金壁壘,因此,不建議建筑企業進入地熱行業。
氫能是指氫在物理與化學變化過程中釋放的能量。氫在地球上主要以化合態的形式出現,是宇宙中分布最廣泛的物質,它構成了宇宙質量的75%,是二次能源。氫能具有資源豐富、能量密度高、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等特點,正在成為能源革命的關注熱點。
圖表:氫能行業產業鏈結構
1) 中國氫氣產量世界第一,未來氫氣需求將逐步提高
根據中國氫能聯盟數據,2020年我國氫氣需求量約3342萬噸,至2030年我國氫氣的年需求量將提高到3715萬噸,在終端能源消費中占比約5%,其中,可再生氫產量約500萬噸,部署電解槽裝機約80GW。至2060年,我國氫氣的年需求量將增至約1.3億噸,在終端能源消費中占比約20%,其中,工業領域、交通運輸領域、發電與電網平衡和建筑領域將是四個主要用氫領域,氫氣需求量將分別達7794萬噸、4051萬噸、600萬噸和585萬噸。近十年來我國氫氣產量保持連續增長,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制氫國,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全球第一,在清潔低碳的氫能供給上具有巨大潛力。在實現碳中和碳達峰的過程中,中國氫氣需求將逐步提高。
2) 燃料電池車產業發展有望拉動千萬噸氫氣需求,對應萬億氫能產值
目前,氫能成為新能源發展戰略布局的新寵,各國已將“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置于最為顯著的位置。麥肯錫指出氫能是新能源汽車的理想能源,預計到2050年氫燃料電池汽車將占全部汽車的20%—25%。2022年3月23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發布了《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規劃提出,2025年,我國氫能產業基本掌握核心技術和制造工藝,燃料電池車輛保有量達到5萬輛左右,部署建設一批加氫站,可再生能源制氫量要達到10萬~20萬噸/年,實現二氧化碳減排100萬~200萬噸/年。到203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有力支撐碳達峰目標的實現。到2035年,實現百萬輛的氫能燃料電池汽車上路行駛,形成氫能多元應用生態,可再生能源制氫在終端能源消費中的比例明顯提升。到2050年與純電技術共同實現汽車的零排放。
3) 我國加氫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加氫站建設和運營數量將會持續增長
加氫站既是氫燃料電池汽車等氫能利用技術推廣應用的必備基礎設施,更是氫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氫站作為鏈接氫能利用上下游產業鏈的關鍵設施,其發展狀況直接影響整個行業的發展速度。加氫站建設速度應該適度超前,以此才能滿足未來氫燃料電池車的推廣應用。作為氫能源產業發展的突破口,加氫站受到各個國家和地區重視,我國也將重點布局加氫站建設。近年來,我國加氫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快,截至2021年底,已建成加氫站約200座,投運約170座。2022年,預計加氫站投運數量或將達到300座。根據2020年10月27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修訂編制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相關規劃顯示,到2025年,我國加氫站的建設目標為至少1000座;到2035年加氫站的建設目標為至少5000座。隨著補貼政策的持續推進以及產業下游需求的不斷擴大,我國加氫站建設和運營數量將會持續增長。
? 建筑企業進入氫能行業機會分析??
對于建筑企業而言,若想進入氫能行業,可以重點關注加氫站的工程建設項目機會。加氫站是對下游氫燃料電池汽車進行氫氣加注的站點,是近幾年新能源發展的產物,目前屬于新興項目。加氫站的建設是一項新生的復雜系統工程,屬于工程建設的范疇,與建筑企業的業務相關度較高,建設方的管理人員幾乎都是從零開始了解其中的建設內容,所以建設方更傾向于采取總承包模式,建筑企業相對更容易發揮自身工程項目管理的經驗和建設施工的專業優勢。
海洋能是指依附在海水中的可再生能源,海洋通過各種物理過程接收、儲存和散發能量,這些能量以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溫差能、鹽差能等形式存在于海洋之中。海洋能具有可再生性、密度低、清潔等特點。
圖表:海洋能的分類及說明
1) 全球海洋能市場還處于發展初期,海洋能市場融資規模正在逐年上升
根據21世紀全球可再生能源政策網絡(簡稱“REN21”),2021年6月發布的《2021年全球可再生能源現狀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累計裝機容量最大的水能,裝機量達到1170GW,占全球新能源裝機容量的41.30%;而海洋發電在可再生能源發電中所占比例最小,僅有0.02%。目前,大多數海洋發電項目仍側重于規模相對較小的示范項目和不到1MW的試點項目。目前,全球新增的海洋發電總裝機容量約624.6MW。發展活動遍布世界各地,但主要集中在歐洲,特別是蘇格蘭海岸,那里部署了大量的潮汐渦輪機。海洋能源的資源潛力空間很大,但盡管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努力,它在很大程度上仍未得到大規模的開發利用。2017-2020年,全球海洋能市場融資規模逐年上升。其中2020年全球海洋能市場的融資金額達到3.6億美元,相較2019年增長9%。從一定程度上,海洋能市場正在被逐漸重視起來。而海洋能的開發和利用,既可服務于海洋資源開發,緩解能源緊缺,還可成為國家海洋安全的保障之一。因此,海洋能是一項亟待開發利用的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能源。
2) 潮流能和波浪能的發電潛力最大,國家正在研究海洋能的高效轉換機制
海洋能還在研發的初期,全球海洋能發電裝機容量僅有624.6兆瓦。目前,潮流能和波浪能的發電潛力最大,分別占比57.6%和38.6%。隨著時間的推移,潮流能和波浪能發電相關技術成熟,海洋能發電潛力將會得到釋放?,F在需要強有力的研發項目、收入支持和海洋空間規劃方面的區域合作,才能將這些技術推向商業階段。
3) 我國正在因地制宜開展海洋能工程化應用,逐步擴大示范工程規模
立足我國海洋能資源狀況及能源供給保障需求,進一步提高海洋能資源精細化評估水平,為海洋能電站建設提供設計基礎,并在我國海域因地制宜開展一批海洋能示范工程建設。沿海利用有利地形開展潮汐能和潮流能建設,海島充分利用海洋能多能互補電站示范,南海海域利用豐富的溫差能和波浪能資源建設,不斷提高穩定發電能力,推動在海島供電、沿海城市供電補充、海水養殖、海洋儀器設備供電等領域的實際應用,提升海洋能工程化應用水平。積累海洋能獨立電力系統運營管理經驗,加強成熟海洋能技術在我國海域的推廣應用,為我國海洋能的規?;_發打下基礎。
?? 建筑企業進入海洋能行業機會分析? ?
我國海洋能資源的開發利用還處于探索研究打造示范工程階段,開發利用技術大多數仍停留在試驗性階段,還沒有形成商業化開采和應用,也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在海洋能實現商業化開采和應用之前,建筑企業不必考慮進入該行業。
可燃冰(又稱天然氣水合物),是由天然氣和水在高壓、低溫條件下混合而成的一種類冰狀結晶物質,外觀極像冰或固體酒精,遇火即可燃燒??扇急哂惺褂梅奖?、燃燒值高等特點,廣泛分布于全球大陸邊緣和永久凍土區,是公認的地球上尚未開發的儲量最大的新能源,被譽為21世紀最有希望的戰略資源。
圖表:可燃冰產業鏈結構
1) 各國競相開發可燃冰,但受制于技術還無法大規模商業化應用
目前,世界各國面臨嚴重的能源短缺問題,紛紛尋找新的替代方案,可燃冰便是其中之一??扇急ㄓ址Q天然氣水合物)是一種新型清潔能源,由于分布淺、分布廣泛、總量巨大、能量密度高,而成為未來重要的替代能源,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科學界的密切關注。美國于1934年最早發現可燃冰,并于1981年制定了可燃冰“十年”研究計劃,此外,日本、俄羅斯、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對可燃冰的關注程度也不斷提高。單從能源的角度看,可燃冰無疑是燃燒效率(熱值)、清潔性以及儲量都是極好的能源,各國的參與也無疑進一步推動了全球可燃冰的開發利用。但受開采技術、開采成本、環境危害風險等因素的影響,國內外對可燃冰的開發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
2) 我國對可燃冰的研究和開采運用起步較晚,目前還處于研究階段
我國對可燃冰的研究和開采運用起步較晚,2002年才啟動可燃冰的研究和勘探工作。從我國可燃冰開發日新月異的進程來看,可燃冰成為新興的重要能源是大勢所趨。但目前我國對可燃冰開發問題的研究才剛剛開始,屬于實驗室階段,還沒有專門立法規制可燃冰開采的環境風險、生產風險,也沒有建立與之配套的預防政策、爭端解決機制等。同時,可燃冰開發與水資源、氣候、能源等因素相互聯系,如何協調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促進可燃冰日后的商業化開發,也是一大難題。隨著我國成為全球一次性能源消費量最大的國家,我國可燃冰的研究與開發進程將加快。
? 建筑企業進入海洋能行業機會分析??
通過重點地區普查,我國已經圈定11個有利遠景區,19個成礦區帶,經過鉆探驗證圈定了兩個千億方級礦藏。我國今后將圍繞加快推進產業化進程目標,爭取試采成果最大化。同時,相關部門繼續加大天然氣水合物資源調查力度,開展重點目標區詳查,提供2個至4個大型資源基地,為推進產業化奠定資源基礎?;谥袊扇急{查研究和技術儲備現狀,預計我國在2030年左右才有望實現可燃冰商業化開采。在此之前,建筑企業不必考慮進入該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