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建筑業步入“由高速增長轉為中低速增長”的新階段,業務轉型升級成為熱點和趨勢,大型建筑企業紛紛以資本為紐帶,走多元化發展之路:通過橫向兼并聯合,探索新的業務和利潤增長空間;通過縱向并購,進入工程咨詢、設計咨詢、項目論證和運營管理等產業鏈上下游專業領域,為客戶提供一體化服務;通過投資和資本運作,為經營活動融資,為重大項目建設投資,優化資本結構,盤活存量資本。
從投資定位來看,工程建設企業投資活動主要分為以下兩類:
(1)投資帶動施工,強化市場開拓
采用“投資驅動”模式,通過投資帶動施工業務發展和市場開拓。如中國鐵建以投資方式獲得四川達州“雙城一線”城市綜合開發建設合作項目,投資額高達566.6億元。在項目投資中,工程建設企業利用金融杠桿,開展項目融資,以較少的資金投入拉動幾倍于自有資金的施工建設業務。
(2)補齊產業短板,拓展業務領域
通過并購重組等方式,將設計、施工、運營等業務環節打通,提升建筑企業產業鏈一體化服務能力,實現多頭創效局面,提升企業總體收益。如中鐵建工集團以收購方式控股長沙市規劃設計院,彌補產業鏈設計環節的短板,提升公司總體競爭優勢。通過投資積極拓展相關細分專業領域,優化業務組合,快速提升新領域的專業能力,實現企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如山東路橋子公司收購中鐵隆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股權,積極拓展在城市軌道交通基礎設施、水環境治理等方面的市場,提升公司整體專業優勢。
從業務分類角度,工程建設企業投資活動可分為以下四類:
(1)城市綜合開發業務
當前,多數工程建設企業均將城市綜合開發業務定位為“十四五”重要戰略發展方向。通過投資進入城市綜合開發業務領域,成為城市綜合開發項目的操盤者,一方面可以使得工程建設企業在城市開發建設相關的業務生態中占據較為有利的位置,充分帶動傳統主業發展,從而提升工程建設企業的整體競爭能力;另一方面,在實施城市綜合開發項目的過程中,通過開展政企協同建設、聯動招商、干部交流等活動,促進產業招商引資和城市配套功能完善,將為工程建設企業帶來更大的市場機會,有助于工程建設企業融入地方經濟,實現區域深耕發展。
(2)基礎設施業務
投資一直以來均為工程建設企業進入基礎設施領域、獲取優質項目的重要手段。根據“十四五”建設相關文件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基礎設施建設仍將是“十四五”規劃期間的重要建設內容,主要建設領域包括“兩新一重”(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設)、區域一體化、生態園林建設等。
(3)房地產業務
房地產業務在過去相當一段時間內成為很多工程建設企業重要的利潤來源。然而隨著國家房地產政策不斷收緊,房地產業務“步履維艱”,但房地產業務仍是工程建設企業由傳統施工向投資業務、城市綜合建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
(4)股權投資與并購
股權投資與并購是企業快速進入新業務與新市場、形成競爭優勢、培育新的產業增長極的關鍵手段。
若從投資模式分類,工程建設企業投資活動主要有以下幾種投資模式:
(1)BT模式
BT是“Build-Transfer”的縮寫,即“建造一移交”模式,是政府利用社會資金來進行非經營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的一種融資模式。BT模式對施工企業而言,就是通過企業融資投入帯動施工總承包。該模式需要施工企業有較強的資金實力或者融資能力。通過BT模式,不僅能將實力較弱的競爭對手排除出去,還可以獲取較高的施工利潤。
(2)BOT模式
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的縮寫,即“建造一運營一移交”的模式。BOT實質上是由政府根據協議向投資方授權,允許其在約定期限內籌集資金建設特定基礎設施項目并管理和經營該項目。施工企業作為投資人,需要通過融資建造好政府的特許項目,在規定期限內通過對該項目的運營、管理和服務來實現建造階段的資金回收,運營期滿后無償移交給建設單位。該模式不僅對資金實力要求高,對施工企業資產經營和資本運作的能力要求更高,它要求施工企業在不超過30年的時間內,通過運營管理收回建造階段的資金成本,還要實現一定的盈利。
(3)PPP模式
PPP就是“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簡寫,是指政府與投資方為了合作建設基礎設施項目(或公共資產和服務),以特許權協議為基礎建立的一種合作關系,并通過合同明確各方權利義務,確保合作目標順利實現,最終使合作各方取得比單獨行動更好的效益。在國內,PPP模式通常由社會資本承擔設計、建設、運營、維護的大部分工作,通過運營、管理、服務等收費獲得合理回報,政府部門負責價格和質量監管,以保證公共利益最大化。因此,PPP通常被稱為“政企合作”模式。該模式需要施工企業不僅有很強的資金實力和運營能力,更需要企業具有較強的社會資源整合能力。PPP項目所需資金量大,且項目運營時間長,單靠施工企業一家很難滿足項目需要,目前規定至少不低于10年,有些項目還需要引進相關產業,沒有一定的社會資源很難保持競爭中的優勢地位。工程建設企業可以聯合其他資源組成項目公司,以項目公司向金融機構貸款的模式實現“投資+建造+融資+運營”。
(4)TOD模式
TOD是“Transit-Oriented-Development”的縮寫,即“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綜合開發模式。該模式主要以地鐵、輕軌等軌道交通及巴士干線等公共交通為中樞,綜合發展步行化城區,建設以公交站點為中心的集工作、商業、文化、教育、居住為一體的城區“十分鐘”生活圏,以實現城市組團緊湊型開發的有機協調模式。TOD是國際上流行的城市社區開發模式,在城市規劃中引入TOD模式有利于提高土地開發效率,促進城市空間的合理化布局,緩解城市交通擁堵、汽車尾氣污染等問題。國內部分城市已經開始嘗試TOD模式進行城市社區綜合開發。施工企業要想成為TOD模式的投資人,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從產業鏈來看,施工企業可以聯合地產開發公司、運營單位,通過金融機構的資金支持,整合產業,成片區地對交通設施周邊土地進行綜合開發,實現企業和政府共贏。
(5)ABO模式
ABO模式,指授權(Authorize)—建設(Build)—運營(Operate)模式,由政府授權單位履行業主職責,依約提供所需公共產品及服務,政府履行規則制定、績效考核等職責,同時支付授權運營費用。按照廣義PPP定義,ABO也屬于PPP,但屬于政府購買服務類型的ABO,即使是PPP,也不必按照PPP項目進行管理。城市綜合開發項目經過多年探索,已經從傳統的F-EPC(規模?。┺D向ABO模式(類PPP模式),通過包裝項目規模、延長合作期、配置政策等方式,更易于實現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目標。ABO模式在解決大型公益性基礎設施項目統籌實施問題上有PPP所不具備的突出優勢。工程建設企業采用ABO模式拓展業務需要通過相關預算安排和機制設計規避違規舉債風險。
對大多數傳統工程建設企業來說,投資業務是實現業務轉型升級的關鍵路徑。工程建設企業應創新商業模式,充分利用金融機構的優質資源,加強與城市建設平臺公司、產業發展基金、設計單位等之間的合作,拓展片區綜合開發、基礎設施、TOD交通樞紐建設等城市綜合開發業務,促進工程承包業務發展;利用混合所有制改革機會參控股工程承包業務產業鏈相關公司,彌補自身短板,提升企業對產業鏈的控制力。兼顧投資拉動與投資興企,實現企業的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