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對外承包工程行業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背景下表現突出,但在全球進入政治經濟秩序重構和全球化再平衡的大趨勢中,各類矛盾與沖突更為激烈復雜,不僅阻礙市場復蘇,也增加了工程項目風險。2018年,中資企業國際工程承包合同額首次出現負增長,2019年市場小幅回暖,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對外工程承包營業額跌破1600億美元,2021年市場形勢依舊不容樂觀。微觀上,商業模式單一、精細化管理能力不足是導致中資企業海外業務缺乏可持續性的重要原因。
(一)中國建筑企業海外發展形勢分析
1.對外承包工程總量保持增長
中國工程承包企業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開始出海,至今已逾40年。憑借人力成本優勢,在國際工程市場異軍突起。自90年代初到2017年,中國國際工程承包合同額及營業額連續增長。在ENR全球承包商榜單上,中國企業的業務規模和上榜數量均表現亮眼。過去五年,中國對外承包工程累計新簽合同額約1.2萬億美元,累計完成營業額8259億美元,業務規模實現平穩有序發展。在美國工程新聞紀錄(ENR2021)評選的2020年度最大250家國際承包商中,中國內地企業上榜78家,占企業總數的31.2%,上榜企業數量蟬聯各國榜首;實現海外營業收入1074.6億美元,占總營業額的25.6%,繼續保持領先地位。
2.區域和行業分布日益廣泛
對外承包工程目前已遍及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亞、非、拉地區的營業額占總數的九成以上?!笆濉逼陂g,亞洲仍然是中國對外承包工程最主要的市場,亞洲地區累計完成營業額4117.3億美元,占總完成營業額的53.2%;累計完成新簽合同額6145.6億美元,占總新簽合同額的52.2%。非洲地區累計營業額2365.2億美元,占比30.6%;合同額3608.3億美元,占比29.2%,亞洲與非洲營業額與合同額合計占比均達80%以上。業務領域涉及交通運輸、能源電力、工業與民用建筑、石化、通訊等各個領域?!笆濉逼陂g新簽合同額主要集中在交通建設、電力工程、一般建筑、石油化工、通訊工程等領域,其中,交通建設、電力工程、一般建筑三大領域新簽合同額占總新簽合同額的66.4%。
?
3.中資企業國際化程度仍待提升
中國擁有111家《財富》世界500強上榜企業,數量與美國相當。但這些企業的收入仍主要來自國內市場,海外市場營收僅占18%,而標普500企業的這一指標平均比例為44%。海外業務收入占比是衡量一個企業國際程度的重要指標,ENR(2021)數據顯示,海外營收前20強中,中國承包商的國際化程度與歐美承包商相比差距明顯,頂尖歐美國際承包商的國際工程收入及占總收入的比例普遍較高,無論是國際市場占有率還是國際化程度都處于領先地位。
(二)中資企業國際化歷程
中國對外承包工程起始于1979年,當年國務院批準設立了三家專門從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的窗口公司:建工部中國建筑工程公司、交通部中國路橋工程公司、鐵道部中國土木工程公司,加上外經部中國成套設備進出口公司,構成第一批4家具有開展對外經濟合作資質的單位。其后,隨著對外承包工程蓬勃發展,具有對外承包工程資質的企業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直至2017年國務院發文取消了對外承包工程資質審批,由核準改為備案,從1979年起,中國對外承包工程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起步階段、穩步發展階段、快速發展階段。中國對外承包工程的發展模式是勞務先行,接下來是技術管理跟進,并自2010年左右開始嘗試資本引領。設計咨詢、可行性研究、交易結構設計等前期服務輸出較少,目前主要是在現有規劃基礎上以項目開發為目的的技術方案、設計成果。
?
(三)中資企業國際化發展模式
從項目拓展模式上看,中資企業海外業務發展模式主要包括:國家戰略模式、產業與投資合作模式、聯合經營模式、兼并和收購模式、咨詢投資及工程承包帶動產業鏈模式、產業園區模式等。
1.國家戰略模式
從全球跨國公司的戰略演進看,最早的跨國公司源自國家戰略,其本身是國家意志的體現??鐕敬韲衣男刑囟氊?,在殖民地市場獲取、控制和開發稀缺性的市場和自然資源。上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外族殖民在全球范圍內逐漸消逝,代表國家利益和國家意志的跨國公司也從基于武裝力量的資源掠奪轉向基于技術和產品的市場占有和利益獲取。21世紀以來,跨國公司加速向全球性整合企業轉型,依靠強大的技術創造、資源整合、經營創新能力提高產業資源配置效率,獲得更高的產業鏈溢價。不論跨國公司的戰略動機和市場行為如何改變,國家戰略始終對跨國公司經營行為產生重大影響。
中國對外援建最早可追溯至1950年,而在國家統一管理、統籌安排下的對外承包工程始于1979年。經過數十年的發展,中國對外工程建設已從早期國家出資、部委管理的援建行為演變為國家統籌發展、企業自主經營的商業活動?,F階段,對于中資企業而言,國家戰略模式就是國家通過一系列產業和金融政策引導和支持企業“走出去”,通過對不同行業、企業的調控、管制、扶持來引導企業合理參與國際競爭,提升“中國制造”、“中國建造”的競爭力與影響力,綜合利用產業經濟、科技力量,推動國家建設與發展,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國家戰略模式的特征是國家通過強化頂層設計,優化戰略制定和產業布局,引導成熟產業和優勢產業集體走出去,更加強調目的性、組織性和協調性,并彰顯出對國家利益的維護。早期的國家戰略模式帶有一種隨機性、盲目性特征,企業治理水平偏低,盲目激進的推動海外擴張,頂層缺乏對應的組織、協調、對接機制,導致企業對外投資總體收益率偏低。據亞洲公司治理協會《2020公司治理觀察報告》,在12個亞太地區市場的公司治理水平排名中,中國內地企業位列倒數第三。中國企業在海外積累的凈資產超2萬億美元,但過去十幾年的投資收益都是負值。較之早期的國家戰略模式,創新升級的國家戰略模式優勢在于建立了政府與他國主權機構、政府與多邊金融機構、政府與企業間的有效對接協調機制。
從國家層面看,隨著東盟合作機制、中非合作論壇、產能合作理念、“一帶一路”倡議、RECP協定等一系列雙多邊經貿合作機制和《對外承包工程管理條例》、《產業導向目錄》、《商務部等19部門關于促進對外設計咨詢高質量發展有關工作的通知》、《商務部等19部門關于促進對外承包工程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管理支持政策的推陳出新和修訂完善,國家逐步強化頂層設計和戰略規劃,引導國內企業選擇正確的投資目標、投資方向和投資策略;而在企業層面,作為市場經營主體和責任主體的工程企業應更加深入解讀和認識國家戰略,科學分析市場需求和經營風險,避免盲目跟風響應;應致力于尋求與企業資源、能力相匹配的市場和項目機會,兼顧國家權益、他國利益與企業效益,推動相關方互利共贏發展。
2.產業與投資合作模式
產業與投資合作,即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源自2014年李克強總理提出的“國際產能合作”理念,現已發展為中國對外經貿合作框架的主要內容、實體支撐和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抓手、動力源頭。產能合作是國家對外合作戰略的細化和延伸,是指以互利雙贏為基礎,將中國質優價廉、綜合配套的裝備和產能與相關國家基礎設施建設、工業化發展等需求相結合,開展工業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廣泛開展國際產能合作,不僅有助于減輕國內經濟下行壓力、拓展對外合作發展空間,也有利于推動合作國家經濟發展、擴大就業容量,開拓合作共贏新局面。
國際金融危機以前中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約80%左右,2011年降至60%,2014年前后,中國經濟面臨“三期疊加”挑戰,國內工業生產換擋下行,產能利用率走低,重點行業設備開工率不足嚴重。2014年全國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焦炭等行業產能利用率約70%-75%,戰略性新興行業光伏風電約60%-70%。
制造業產能富余,導致資本回報率和邊際產出下降,鋼鐵、電解鋁、船舶等行業利潤大幅下滑,企業普遍經營困難,實體經濟增長乏力。與此同時,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對于鋼鐵、水泥、玻璃等產品需求旺盛,這與我國的優勢富余產能具有極強的互補性。推動國際產能合作以來,《中國—東盟產能合作聯合聲明》、《瀾湄國家產能合作聯合聲明》等30多個重點國家產能合作機制廣泛建立,雅萬高鐵、巴基斯坦卡拉奇2號核電機組等一批產能合作重點項目取得重大進展。
當前新冠疫情與百年變局交織,影響持續深化,引發新一輪世界治理體系的深度轉型與周期重塑,世界格局與發展前景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增強。立足新發展階段,企業應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構建、融入新發展格局。新階段的國際產能合作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要加強政策研讀和環境研判,深刻認識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認識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抓住機遇,乘勢而上;二是要統籌協調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以國內大循環為基礎,保障內需供給,提升高質量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的能力。同時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培育中資企業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新優勢;三是立足國內優勢,結合國內行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要求,以承包工程、設備出口、項目投資等方式,積極推動成熟、優勢行業對外產能合作;四是堅持市場開拓與屬地化發展齊頭并進,建立并融入當地市場網絡,充分利用屬地資源,增強全球化、屬地化資源配置能力,逐步構建海內外產業優勢互補、生產要素全球配置的發展格局。
3.聯合經營模式
聯合經營模式是指國內建筑企業通過與海外企業的聯合,將資金、技術、人才、管理經驗共同投入到海外經營管理中,共同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在項目建設、運營中,共同使用材料、資金、人才、設備和生活福利設施,實現企業資源的有效組合與合理調配,增加經營資本規模,實現優勢互補,增強集合競爭力,加快拓展速度,促進規?;洕陌l展。
現階段,聯合經營模式已由國內企業聯合發展為與海外企業的國際化聯合,由同行業聯合演變為跨行業的強強聯合,由單一生產要素聯合發展為資金、人才、技術、管理等多要素聯合,由企業層面的聯合轉變為企業、部委和國家層面的全方位聯合。
推動實行聯合經營戰略,需要綜合考量交易雙方在資源、能力上的優勢與特長,選擇合理的交易標的,便于聯合后的資源整合,實現優勢互補,促進互利共贏;通過合理的交易機制設計、利益分配機制設計,增強合作成員間的互利互信,實現利益共享,共同發展。
4.兼并和收購模式
兼并(Merger)和收購(Acquisition)統稱并購(M&A),屬于聯合經營戰略的一種模式,指兩家或多家獨立企業合并組成一家企業,通常由行業優勢龍頭企業或資產較多的企業吸收一家或多家公司。其中兼并指兩家或多家公司吸收合并,收購指企業利用現金或有價證券購買另一家公司的股票或資產,以獲得對該企業的全部資產或者某項資產的所有權,或對該企業的控制權。
中資建筑企業的海外并購動因通常是為獲取被并購企業的技術、品牌、渠道、人才資源或管理經驗。并購方向多以垂直一體化或同心多元化為主。近年來,跨國并購已經成為中國建筑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并購數量和金額快速上升,并購領域也由最初的資源能源行業向制造業和其他行業擴展。以中國交建為例,自2010年起,中國交建按“統一管控、集中決策,分級實施和管理”的原則實施境外投資與并購,至2020年境外投資項目累計金額達151億美元,并購金額20億美元,有效推動了業務領域、區域拓展和EPC+F、BOT、PPP、特許經營等商業模式的實施。
中國交建海外并購企業示例
跨國并購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中資建筑企業長期處于產業鏈低端,普遍資產負債率高,資本運作能力不足,行業特質也一定程度抑制了企業境外投資積極性和能動性,有限的投融資能力難以對市場投資需求作出高效響應。
建筑企業實施海外并購,首先應增強并購中的資金支持,針對并購業務前期資金占用規模大、周期長等問題,可以通過設立產業基金的方式,提升內外資金引導與使用效率,發揮產業和金融兩類機構的優勢,節約企業資金使用成本,滿足并購業務的資金需求;其次應綜合自身資金、人才和抗風險能力,審慎選擇跨行業和非主業投資,并通過建立科學的海外投資體系或者聘請外部專家,科學理性地分析海外并購標的的具體情況;再次,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在海外建立合資公司,也是推進企業海外并購業務轉型升級的有效途徑,有利于盤活大型國企在海外的大量資產,是中國資本市場以及金融機構向一級市場發展、向海外市場拓展邁出的重要一步。
5.咨詢、投資及工程承包帶動產業鏈模式
咨詢、投資帶動產業鏈是指利用咨詢、資本等服務輸出先行打開海外國家市場,通過援助政策、優惠貸款、項目規劃、工程設計占領市場先機、獲得業主認可,進而推動工程承包項目簽約落地或產業上下游其他環節整體發展。日本、歐美等發達國家廣泛采用咨詢先導的對外承包工程體系,注重前期援助投入,參與引導頂層設計、項目規劃研究,占領產業鏈頂層,在服務中心植入本國企業的標準理念,并主動引導東道國項目開發需求,最終促成本國企業的項目簽約。大名鼎鼎的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自2008年開始接管日本國際合作銀行的官方貸款業務以及日本外務省的部分無償援助項目,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雙邊發展合作組織之一,擁有超過90個海外辦事處,在150多個國家擁有項目。JICA在全球通過咨詢、投資、援助成功撬動新興市場,不僅在工程承包領域,其杠桿效應也傳遞到產業鏈上下游其他領域,同時成功將日本技術、理念傳播并植入海外,為日本本土企業創造無限發展空間,助力日本經濟發展。
中資建筑企業普遍采用工程承包帶動產業鏈模式,工程承包帶動產業鏈模式是指通過工程總承包帶動產業鏈上下游資本投資、設計咨詢、裝備制造、運營管理等配套產品和服務集體“走出去”。從近幾年的發展來看,我國對外承包項目從原先以勞動密集型的行業為主擴展到交通運輸、房屋建筑、電力工程、電子通訊等資金、技術密集型行業,業務逐步向價值鏈高端跨越。而我國官方開發援助(ODA)體系和支出結構尚不完善,海外咨詢研究、開發性金融服務等軟性援外預算資源與富余的工程承包能力不匹配,缺少能夠駕馭國家市場的咨詢設計企業,咨詢先導的對外承包工程體系尚未建立。
中資建筑企業海外工程承包帶動產業鏈模式尚處于帶動部分產業鏈的狀態,要提升產業鏈聯動能力,以工程承包帶動產業鏈協同發展,首先應強化投資帶動。投資帶動理念在海外工程及對外投資工程體系中可以實現四兩撥千斤的效果,通過小比例投資或援助,獲得東道國主權機構認可,利用小資金、撬動大項目。其次是推動融資模式創新。拓寬融資渠道,參與混貸、中外銀團聯合承貸、賣貸+買斷等新模式。再次是完善項目擔保機制。積極尋求與多邊金融機構、主權金融機構、國際保險機構合作,彌補中國信保海外擔保額度的不足,或成立產業基金,出臺擔保協議,進一步完善工程項目擔保。
6.產業園區模式
產業園區是指在劃定的較為獨立的地段內,通過科學規劃和合理布局,實行較為優惠的政策支持,創造良好的建設發展條件,實現項目、資金、人才、技術的聚集效應和規模發展,打造具有充分活力、相對獨立和完整的工業企業群體,形成對地方經濟發展具有較大推動作用的集中區域。產業園區模式是針對中國企業在海外發展遇到的東道國基礎設施薄弱、政策法規不完善等問題,通過在海外發展產業園區、打造軟硬件條件相對優良的產業基地,來吸引中國企業組團式走出去,降低單個企業可能面臨的高風險,同時利用產業協同、產業集聚提升國際化發展的成功率。產業園區模式的優點是可以保證項目快速啟動并盡快達到規模經濟;以較低成本快速獲取土地;有效吸引跨國公司的投資;避免園區內部惡性競爭等。
目前中國企業在海外發展產業園區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包括開發主體承擔的資金壓力過大;園區建設速度和招商引資規模發展較慢;東道國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經濟政策和法律環境不穩定導致境外投資者信心不足等。因此發展產業園區模式應當從建設和管理兩個層面優化完善。首先,企業應在充分的市場調研和全面分析屬地市場的基礎上,合理設計、規劃園區建設,避免盲目進入;其次,管理方式上應當從粗放型管理向專業化、精細化轉變,提升園區運營管理和服務能力,為產業園區運營發展奠定基礎;再次,發揮產業鏈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和集聚效應,吸引上下游或同行業企業進入,構建產業集群,增強產業協同效應;第四,應爭取東道國的政策支持,獲取更多的稅收、用地、融資優惠政策;最后,要尊重、保護屬地文化習俗,倡導并堅持共同發展理念,堅持履行社會責任,與屬地共同發展。
應該看到,全球政治經濟格局正經歷巨大變革,變化帶來風險,也蘊含發展機遇。展望未來,中國對外承包工程企業需要做出積極響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經營理念,持續增強企業治理和精細化管理能力,推動業務持續、健康、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