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何之 / 楚姣姣
1.?山西省國土空間規劃總體思路
《山西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中提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改試驗區、黃河中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樣板區、世界級文化生態魅力區總體定位,山西省將構建以“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為主體的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格局。
?圖:山西省國土空間總體格局圖
“一主”即太原都市區,是帶動全省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核心引擎,打造成為山西省參與國際國內競爭、帶動全省社會經濟和城鎮化發展的核心地區。
“三副”即大同、長治和臨汾三個省域副中心,是山西省次區域經濟發展的核心區,也是山西省開放對接、融入國家戰略區域的重要門戶和載體。
“六市域中心”即運城、晉城、陽泉、朔州、忻州、呂梁六個市域中心,是全省重要的增長極。
2.?規劃重點與基建市場容量分析
從山水林田湖草的系統修復到城鎮空間的集約高效打造,再到鄉村建設行動的大力推進,山西省展現出了全面而細致的發展藍圖,基建市場也呈現出巨大的潛力,特別是在交通網絡完善、水利設施建設、信息通訊網絡發展等方面,為建筑企業提供了豐富的市場機遇。
開展以流域為基礎單元的系統修復:以晉西入黃支流、汾河、桑干河、大清河(唐河、沙河)、滹沱河、漳河、沁河、涑水河等八大流域分區為空間統籌單元,按照生態恢復、生態修復、生態重建分級施策,穩步推進生態系統修復。
加強黃河流域水土流失預防與綜合治理: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清河行動和灘區綜合治理,逐步恢復河流生物群落系統,推進退耕還林工程、荒山綠化工程、固溝保塬等工程建設,全面預防水土流失。
修復以“七河”為主的河湖濕地生態系統:構建綠色生態水網,實施“七河”“五湖”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強化重要河湖水域岸線生態空間的保護;加快巖溶大泉和濕地生態系統重建和恢復,嚴格限制泉域范圍內取用地下水,涵養保護“華北水塔”。
到2035年,全省城鎮化率達到73%。
重點推進太原都市區發展:支持太原都市區聯合晉中、呂梁和忻州城鎮與產業密集、交通發達且空間地域相連的市(縣)一體化發展。
加快三大省域副中心發展:支持大同市、長治市和臨汾市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促進晉北、晉東南和晉南地區的人口和產業向三大副中心集聚和合理布局,加快快速交通網絡建設,實現與周邊城鎮一小時通達,促進與周邊城鎮產城融合、職住平衡、資源互補、服務共享。
培育壯大六大市域中心:形成朔州市、忻州市、陽泉市、呂梁市、運城市、晉城市六大一體化發展區,適度推動空間擴容,加強中心城區與周邊半小時范圍內城鎮的快速交通聯系,培育周邊城鎮特色功能組團,引導周邊人口和產業功能集聚。
積極穩妥推進大縣城建設:立足自身產業基礎和優勢條件,以各具特色的專業化職能為主要發展方向,走差異發展、特色發展的道路,打造成為全省人口城鎮化、市民化推進和產業集聚的主要承載地。推進鄉鎮分散工業向縣城、開發區、特色產業集聚區集中,發展勞動密集型的加工產業、生活服務業,提升教育、醫療、文化服務水平,吸引縣域人口主要向縣城集中,大幅提升就地城鎮化水平。
塑造功能復合的城市綠色空間:推進生態綠道、郊野公園、城市公園等開敞空間體系建設,布局“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小游園和街頭綠地,推進城市內外綠地連接貫通,加快構建城市綠道網絡和城市藍道系統。
推進海綿城市和智慧城市建設:充分挖掘地下空間資源,促進城市公共服務、辦公、居住、交通、市政、人防等多功能綜合利用,因地制宜推進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推動實現地上地下空間系統化、網絡化、立體化發展。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房設計和建筑水平,改善群眾住房條件;加強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以農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廁所糞污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重點,加強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開展鄉村風貌提升行動,著力打造獨具地方特色的美麗鄉村。
優化能礦資源開發布局:穩步推進風電、光伏基地化開發,建設晉北千萬千瓦風光外送基地、晉西百里風光帶生態示范基地、晉中南可再生“新能源+儲能”示范基地。
推進礦山生態修復:堅持“誰破壞、誰治理”“誰修復、誰受益”原則,構建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礦山綜合治理新機制和新模式,積極探索礦山地質環境綜合治理與旅游、養老、種養殖等產業融合發展,規劃13個礦山地質環境重點治理區和14個一般治理區。全面推進綠色礦山建設,完善綠色礦山建設標準體系,打造100個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
建設現代化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構建大西、太焦、石太-太中銀、雄忻榆鄂“兩縱兩橫”主通道和東縱天陵通道、西縱呼北通道及榮烏通道、青蘭通道、焦韓通道“兩縱三橫”次通道,加強山西與京津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兩極之間聯系,加強山西與山東半島、中原地區、寧夏沿黃、關中平原、呼包鄂榆等組群組團之間的聯系。推進通用機場和太原盆地軌道交通建設,促進山西對外互聯、省內互通。
?圖:山西省綜合立體交通網絡
強化一體銜接的“2+2+8”綜合交通樞紐功能:加快提升太原-晉中、大同兩個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的國際服務功能,大力提升長治、臨汾兩個省域綜合交通樞紐的資源配置功能,加快完善忻州、朔州、陽泉、呂梁、運城、晉城、侯馬、介休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功能。
建設高效供水系統,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優化水源結構,充分利用黃河客水和本地地表水,實施地下水關井壓采和水源置換,加強水資源循環使用,強化水資源的多元統籌,保障水資源供應能力。完善全省“兩縱十橫”大水網框架,實施縣城小水網調蓄水庫工程,加強農村水利保障。
強化環?;A設施,改善人居環境:促進城鄉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理設施建設,推動城鄉污水統籌治理及農村改廁工程。
完善信息通訊網絡,助力“智慧山西”建設:加快城市高水平全光網絡和5G基站建設,實現城鄉全覆蓋,打造太原大數據核心集聚區,加快建設國家級大數據存儲和容災備份基地。
構建消防安全保障體系:城市建成區每10平方公里建設不少于1座消防站。
全面提升防洪設施建設標準:太原市、大同市防洪標準達到200年一遇,長治市、陽泉市、晉城市、朔州市、晉中市、運城市、忻州市、臨汾市防洪標準達到200-100年一遇,呂梁市防洪標準達到100-50年一遇。
完善人防工程防護體系:全省設區市人均防護工程面積達1.5平米,滿足戰時、災時城市防空防災需要;縣城和縣級市人均防護工程面積大幅提升,基本滿足戰時人員和物資掩蔽需求。
3.?建筑企業山西省基建市場營銷策略
結合上述國土空間規劃重點與基建市場容量分析,對計劃在山西省拓展基建工程承包業務的建筑企業提出以下市場營銷策略建議——
與山西省各級政府、規劃局、交通局、水利局等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通過定期溝通、參與政策研討會等方式,了解政策動向和項目發布時間。與山西省內的基礎設施建設、能源、環保等領域的龍頭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共同開發、承接大型項目。與山西省的基建、環保、城市規劃等行業協會和專家團隊保持緊密聯系,獲取行業前沿信息和專業建議。
緊密跟蹤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項目,如“兩縱兩橫”主通道和“兩縱三橫”次通道的交通網絡建設、大水網框架的完善等。深入研究山西省的流域生態修復、城鎮空間打造、鄉村建設行動等規劃重點,結合企業的技術和市場優勢,精準對接項目需求。
根據山西省的“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的國土空間開發利用格局,優先在太原都市區、大同、長治和臨汾三個省域副中心以及運城、晉城、陽泉、朔州、忻州、呂梁六個市域中心布局,設立分支機構或辦事處。與當地政府、規劃部門、行業協會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及時了解政策動態和項目信息,共同推動項目的實施。
根據山西省的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和文化特色,加強在生態修復、水土流失治理、礦山生態修復等領域的技術研發和設備投入,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供定制化的基建工程解決方案,如針對黃土高原地區的特殊土壤穩定技術、適用于北方寒冷氣候的建筑材料等。在項目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強調綠色環保理念,采用低碳、節能、環保的建筑材料和技術,符合山西省的生態保護要求。提供基建項目的后期運維服務,如定期檢查、維修、保養等,增加客戶粘性,形成長期合作關系。建立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和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確保項目的質量和安全,提高企業的信譽度和口碑。
※ 參考資料:《山西省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
歡迎轉發,禁止以本文編輯版本轉載,如需轉載請與【慧樸精益建造】微信公眾號聯系開白名單,021-61997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