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盧小濤
環保產業是指為環境污染控制與減排、污染清理以及廢棄物處理等方面提供設備和服務的行業,是對生產過程中排放“三廢”(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進行綜合治理。廣義上的環保產業還包括產品生產過程的清潔生產技術和清潔產品等。
環保產業鏈上游為環保研發和設備制造產業,涉及的單位主要為高校和科研機構以及企業實驗室等,環保制造業則以中小規模經濟單位為主。中游為環保工程,以項目或工程分包為主要形式的市場,涉及單位主要為環?;A設施建設所涉及的產品與項目的經銷商、分包商、分銷商及施工單位等,一些第三方服務機構參與其中。下游基本為運營階段,涉及單位主要為環保設施的運營商,用戶以公共機構和業主方為主。根據環保產業的價值鏈看,產業增值主要分布在創新研發和關鍵設備及使用劑制造方面;工程運營的后續收入比較穩定;而工程施工、安裝,后續維護等服務則處在價值鏈低端。
圖:環保產業鏈主要涉及單位
政策體系逐步完備,監管格局基本形成。縱觀我國環保產業,歷經“政策元年”的2015年→產業井噴式發展的2016年→“十三五”關鍵節點的2017→環保行業巨變發展的2018年,進入到2019年后,水土固廢氣的大監管格局已形成?!吨腥A人民共和國固體廢料污染環境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無廢城市”建立試點工做方案》、《對于推進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實施意見》、《“十四五”循環經濟發展規劃》、《“十四五”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發展規劃》相繼頒發···在新的格局下,環保產業進入到全面的政策深耕時代。
資金來源為環保項目得以落地的關鍵。由于投資周期較長、資金需求較大、投資回報較慢等,據《中國綠色金融發展研究報告(2020)》,2019年我國新增綠色金融需求為2.048萬億元,但2019年新增綠色資金供給只有1.43萬億元,缺口0.618萬億元。紅杉中國的測算結果表明,2021-2060年,我國綠色投資年均缺口約3.84萬億元,其中,2021-2030年平均缺口約2.7萬億元,2031-2060年平均缺口約4.1萬億元,碳達峰以后資金缺口將明顯擴大。
行業競爭加劇,省級環保平臺加速成立。近年來,環保產業市場競爭愈加激烈,具有較強資金實力、資本運作能力和創新型的企業呈現巨大發展潛力,成為行業發展的主要力量,行業收入、利潤也更多向大型企業集中,而同質化競爭嚴重、缺乏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的企業逐步淘汰退出。據“環保圈”不完全統計,截至2021年底,除4個直轄市、西藏以及港澳臺外,全國26個省區市中,已有或正在籌備省級環保平臺公司共有31家。未來,環保產業競爭格局將發生巨大變化,行業“洗牌”將顯著提速。
核心技術日漸成為企業構建競爭優勢的重中之重。隨著我國環境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與日益嚴格的監管督查,對環保技術要求也逐步提高,環保技術和相關環保設備集成工藝是環保企業核心競爭力,也是環保企業生存發展的根本動力。水污染治理生物技術以及關鍵設備,低能耗低藥耗的技術,原位勘探、高精度監測、快速探測和智能化修復技術,厭氧氨氧化脫氮技術,清潔柴油車、非電行業污染控制、VOCs減排技術,環境監測技術和系統開發,基載、機載、環載和星載平臺的環境監測技術與系統研發等,正在成為環保產業未來技術競爭的核心。
固廢處理行業發展保持較高增速。固廢處理行業作為保護生態平衡、實現可循環經濟的重要推動力量,與之相關的國家政策不斷發布,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從雙碳戰略的頂層設計,到“十四五”規劃的生態文明建設不動搖,再到開展“無廢城市”建設等政策推出,支持固廢產業發展的國家政策在持續發酵,建筑垃圾、廚余垃圾等通過處理可有效降污減排、助力碳中和,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固廢處理行業發展已整體步入快車道,產業方向與格局日漸明晰。
水處理行業穩步增長。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水環境污染的壓力加重,對生態安全和居民健康產生嚴重威脅,中國水資源總量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的四分之一。2020年我國水處理的市場規模(含營收)達到了20000億元。到2020年1月底,全國共有10113個污水處理廠核發了排污許可證,其中9873座污水處理廠公布了污染物排放總量或排放濃度的相關信息,占比97.6%。從數量按規模分布來看,1-5萬噸/日污水處理廠占比最多,達3147座,占比34.2%;5000-10000噸/日共989座,占比10.7%;1000-5000噸/日共2,282座,占比24.8%;1000噸/日以下共1602座占比17.4%;1萬噸/日規模以下的污水處理廠合計達4873座,占比52.9%。
土壤修復規模具有較大發展空間。2021年中國土壤修復市場規模達114.7億元,較2020年增加了14.8億元,同比增長14.8%,中國土壤修復行業參與企業數千家。我國土壤修復行業目前在生命周期中所處的位置仍是起步成長階段。當前我國土壤修復產業的產值在環保產業總產值占比不高,而這一指標在發達國家的土壤修復產業中已經達到30%以上。預期隨著國家宏觀和行業政策對土壤修復重視度提高,以及相對完善的土壤修復管理體系構建,未來將會產生更多的土壤修復項目,市場需求將擴張,土壤修復規模將迎來巨大的提升空間。
大氣治理行業進入結構性調整期。近年來,由于經濟發展迅速,導致城市復合型大氣污染現象加劇。當前,煙氣除塵、脫硫、脫硝是大氣污染治理的三大業務板塊,2020年,我國脫硫脫硝行業需求規模超過1300億元,其中新增市場容量超過600億元,改造市場容量超過700億元。但隨著火電、鋼鐵等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工作的穩步推進,火電廠超低排放升級改造工作的基本完成,新上機組也十分有限,煤電行業的超低排放治理呈下降趨勢,近年來,脫硫、脫硝、除塵市場增速顯著放緩,已步入結構性調整時期。
1.認清形勢,加快融入新格局。傳統建筑行業正處在轉型升級與產業變革的歷史關口,綠色低碳、綠色建造、智慧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循環經濟等催生出多種新業態,加之金融創新、科技發展步伐加快,環保產業的發展為行業帶來大量新的機遇。過去以房建、市政、公路、鐵路等單體施工項目模式為主的業務比例逐步降低,涵蓋大型流域治理、土壤修復、城市環境綜合治理等在內的新模式、新業務顯著增加,建筑企業間的“跨界競爭”成為必然。
2.推進產業鏈前向延伸,加快培育項目策劃能力。規劃設計是拓展環保類綜合性項目的先導業務,是挖掘和引導客戶需求,創造項目的關鍵。傳統施工為主的企業,應主動與行業優質的規劃設計單位深化合作,培育大型項目綜合策劃能力,充分利用規劃設計在提升全產業鏈競爭力和價值創造能力方面的引領作用,積極參與到區域發展規劃頂層設計,從業務源頭入手,為環保項目落地提供綜合解決方案。
3.注重金融資源整合,鍛造富有競爭力的投資能力。實際上,大量建筑企業仍抱有“搶項目就是在‘占坑’”,在這種潛在理念下,不計成本、不計得失的參與招投標成為較為普遍的現象。財務杠桿過高、流動性短缺、經營利潤甚至不能覆蓋銀行利息等潛在問題越發積累,一旦爆發對企業而言甚至是致命的。在轉型升級過程中,筆者建議要圍繞環保業務制定一套科學有效的“組合拳”方案,包括與產融資本建立戰略聯盟、爭取政策性貸款、發行綠色金融債券、聯合培育孵化專業上市公司等,以富有競爭力的投資能力為產業健康持續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4.著眼長遠發展,重視技術積累。一般而言,環保行業需要戰略布局,通過長期積累取得長遠收益。建筑企業進駐環保領域,要實現可持續的發展,必須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而不可僅局限在施工環節盯住施工利潤。據此,筆者建議傳統建筑企業更應注重產學研一體化建設,強化與外部專業的技術資源合作構建基于核心技術的生態圈,形成基于技術壁壘的競爭優勢,進而為維持企業持續的超額收益提供可靠保障。
當然,建筑企業進駐環保領域,實現業務的轉型升級并非一朝一夕即之事。除上述建議外,企業在組織架構的建設、專業人才團隊培養、管理機制完善、產業資源整合等方面均要統籌安排,而不可抱有“有了項目其他都好說”的僥幸心理。建筑企業間的競爭只會越來越激烈,善戰者必動于九天之上,只有務實準備才能在環保行業一顯身手。
歡迎轉發,禁止以本文編輯版本轉載,如需轉載請與【慧樸精益建造】微信公眾號聯系開白名單,021-61997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