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春雷
二十大以后的企業與管理者更要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
隨著中國建筑行業企業生產和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建筑業總產值持續增長。而建筑企業員工數量和直接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人員數量均呈現出明顯下降的趨勢,甚至出現負增長的現象。供需倒掛的反差現象,這一方面反映出社會經濟發展的剛性需求,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建筑行業從業人員供給減少的現實挑戰,而得以支撐行業“剪刀差”的核心動力,就是科技創新帶來的生產力的提升。
經建筑業企業實證,建筑業勞動人員的技術裝配情況可以引起建筑項目的正向收益。在中國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建筑業向技術密集型行業推進過程中,需要提升每位施工人員的技術裝備,提高在建項目中施工機械設備的自動化水平,引進建筑機器人、物聯網等新興技術與數字化系統,促進建筑業向工業化、智能化發展。
圖1:建筑業“剪刀差”
在國內消費和出口增速減緩的背景下,基建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已成為資本市場的主線投資策略之一。
從政策導向看,自2017年,國家財政部發布《進一步規范地方政府舉債融資行為的通知》以來,各級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引導建筑企業向“投建營”一體化模式轉變。新“融資建設”模式主要體現在投資模式由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向(PPP+專項債)、向“授權-建設-運營”(ABO)、向以城市基礎設施為導向的城市空間開發模式,包含TOD(交通導向)、EOD(生態導向)、ROD(資源導向)、HOD(醫療導向)、WOD(智慧城市導向)等模式轉變;承包模式由施工總承包向工程總承包(EPC)、“EPC+投資”共生的項目模式轉變,在此過程中融資證券化ABS、基礎設施公募基金REITs等也為存量資產注入了新動力。
2022年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二十大新聞發布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時代的鮮明特征”。歷經產業調整與新常態發展階段,卓越的建筑企業已經由“資源運作”型企業轉型成為由“資本、資源、資產、資金”循環運作的“四資運作”型企業,產業價值鏈延伸的更長;同時,由于BIM、裝配式、數字化、智能化等科技創新帶來的生產力的提升,建筑業“微笑曲線”被進一步抬升。從獲取收益角度看,建筑企業獲取收益來源范圍更廣,收益周期更長,對資本、資產、資金運作能力要求更高;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企業追求更高的增長與收益,同時也面對著更大的風險與挑戰。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是以企業與管理者要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圖2:紅藍兩條“新微笑曲線”
兩條“新微笑曲線”也呈現出了當前建筑業的兩級分化。進入藍色微笑曲線區域的優秀企業,正在進一步提高進入壁壘。2022年,中國建筑印發了《中建集團在施項目經理“人證合一”專項提升工作方案》(中建函字【2022】105號),明確了未來沒有取得建造師資格的不得擔任項目經理/執行經理,現有在施項目的執行經理全部降為項目副職,后備人才沒有建造師資格的不得入庫,正在辦理入庫考核的項目經理停止入庫。這一方面,提高了企業內部管理標準的同時,也勢必提高行業準入標準。另一方面,也將倒逼分包單位的管理標準提升,有機會跟隨優秀企業進入藍海。借未來發展的可能理路,筆者認為這樣的藍海隊伍將代表中國建筑業走向海外,走向真正的藍海,實現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在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過程中,進入紅色微笑曲線區域的傳統建筑企業,將深陷在“最低價中標”的泥沼中,將“餓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甲方”的戲碼中演繹到曲終人散。
四資轉化過程中蘊含的兩大機遇。
其一,是碎片資產變現機遇。在參與了數家建企“十四五”規劃項目后,經過過去兩年實地的走訪調研,筆者發現多數建筑企業通過投資拉動取得了較快的增長,但不知不覺中忽視了激增的碎片化投后資產和墊資資產(部分建筑企業甚至淪為房地產銷售公司),大部分碎片化的投后資產由于占股比例較小,根本無法參與后期運營,累計的數百億規模碎片化資產難以及時變現的問題與運營資金短缺和“四資”循環成為部分建筑企業發展的不可能三角。碎片化資產整合變現與運營管理是藍色微笑曲線區域的重大機遇與挑戰。
其二,是更廣泛的股權合作與股權激勵創新。在行業資本化背景下,如何控制好更長、更復雜的產業價值鏈條?形成有實效的“利益共同體”“發展共同體”“事業共同體”“精神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在二十大,全面深化改革是新時代的鮮明特征指引下,企業必須進行更廣泛的“股權合作”,多種形式的“股權激勵”創新,資本市場將進一步發揮為國企解困的作用,加快推進“專精特新”企業混改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