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建筑業發展迅速,被稱為“基建狂魔”,但在管理方面,與世界一流企業相比,我國建筑企業普遍存在質量效益不高、管理方式粗放、國際競爭力不強等短板。為了系統補短板、強弱項,優秀的建筑企業紛紛推進“精益建造”,提升效率、減少浪費,提高工程質量、降低管理成本。
一、什么是精益建造
精益建造是精益思想與建筑業結合的產物,是由芬蘭VTT技術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羅瑞·科斯凱拉在1993年率先正式提出的。羅瑞·科斯凱拉認為,建筑業生產活動有與制造業生產相類似的地方,可以借鑒制造業“精益生產”理論,提倡在建筑業項目管理中運用TFV理論,即“轉換-流動-價值”理論的應用。許多建筑企業已經把TFV等精益建造思想和方法運用在項目管理中,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中國精益建造技術中心(簡稱LCTC,慧樸企業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是經美國精益建造協會 LCI 授權運營的精益建造(中國)技術中心)對精益建造的定義為:綜合生產管理理論、建筑管理理論以及建筑生產的特殊性,面向建筑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持續地減少和消除浪費,最大限度的滿足顧客要求的系統性方法。與傳統的建筑管理理論相比,精益建造更強調面向建筑產品的全生命周期,持續減少和消除浪費,把完全滿足客戶需求作為終極目標。精益建造是一種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以價值流為中心,運用專業的技術和方法,實現顧客價值最大化、浪費最小化的建筑施工管理模式。精益建造以顧客的最大化價值為目標,通過設計、采購、施工過程并行管理、項目全生命周期動態控制等各種方法,從而更好地保證項目完成預定的目標,減少浪費。
精益建造理論挑戰了傳統的“工期-質量-成本權衡”理論。傳統“工期-質量-成本平衡”理論認為工期、質量、成本三者不能兼顧,為了保證其中的一項或兩項,必須犧牲另外的一項或兩項,但在精益建造理論中,項目管理可以實現“工期-質量-成本三贏”的結果。精益建造是一種減少各種資源(時間、原料、人員)浪費,同時又盡可能實現已投資源的最大價值的管理系統。
精益建造比傳統項目管理具有先進性,精益建造與傳統項目管理的主要差異如下表:
序號 |
傳統的項目管理 |
精益建造 |
施工過程中,來自業主和設計方的變更較多,施工方會遇到較多問題,甚至導致無法正常施工。 |
業主、設計方和施工方共同參與設計,提前避免施工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錯誤和遺漏。 |
|
2 |
項目經理、技術負責人等管理者為計劃的制定者。 |
項目經理、技術負責人等管理者只制定初步的大節點計劃,詳細施工計劃由施工一線的施工員、班組長參與制定。 |
3 |
認為項目成本由各子項簡單的疊加而成,認為降低一個子項的成本將降低整個項目的成本。 |
將整個項目視為一個系統,并使用目標成本法來控制項目成本,認為整個項目的成本不是各子項簡單的疊加。 |
4 |
推動提高局部的生產效率,認為這會提升整體效率。 |
把項目看作一個系統,推動高效系統運轉,實現整體效率。 |
5 |
用“工期-質量-成本平衡”理論,認為要想進度快,就一定要降低質量、增加成本。 |
通過消除設計/施工流程中的浪費源,以促進更好和更可靠的工作流,挑戰“工期-質量-成本平衡”理論。 |
6 |
在工期、成本出現明顯偏差之前,不會主動去調整和控制現場施工狀態,等到問題發生,才做出反應。 |
根據形象進度、累計成本發生等動態信息,動態調整和控制現場施工狀態,讓項目按我們的意圖進行。 |
7 |
用“價值工程”(VE)理論,期望給業主提供性價比最大化的建筑產品。 |
用“基于價值的管理”(VBM)理論,期望給業主提供價值最大化的建筑產品。 |
二、推進精益建造的若干要點
我國很多建筑企業都已開始推廣應用精益建造。有些項目用得非常成功,但也有些項目搞形式主義,搞噱頭,甚至有的項目反而因此增加了成本、降低了效率。精益建造一定要根據客戶、企業和項目的實際情況,不能生搬硬套。這里僅簡要介紹精益建造中的部分理論和方法,供各企業在管理中參考借鑒。
1、消除現場浪費,追求完美履約。消除現場“7種浪費”,即過量建造的浪費、等活的浪費、運送的浪費、加工建造本身的浪費、庫存的浪費、動作的浪費、建造次品的浪費。追求“7個零”目標,即零轉換時間、零庫存、零等待、零不良、零故障、零停滯、零傷害。
2、“并行工程”理論。并行工程是對施工過程進行并行、一體化設計的系統化管理模式。這種工作模式從一開始就考慮到產品全生命周期中的所有因素,包括質量、成本、進度和用戶需求??赏ㄟ^構建各方信息共享平臺使項目參建方了解工作進展,及時發現并共同解決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行工程將設計、施工、運營與維護納入同一系統中,減少了過程中的等待時間和因變更造成的返工時間。
3、“準時化施工”理論。到點進場,到點施工,無等待時間,無多余操作?,F場管理,要求有較高的標準化程度。人、材、機按時到場,準時組織各環節施工,零工序轉換時間。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制造和運輸準確數量的合格產品。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提供前道工序的成果。準時化施工以生產均衡化為基礎,由拉動系統、節拍時間和連續流組成。目標:全面消除各種浪費,以及最短的工期盡可能的實現高質量、低成本、低資源消耗。
4、“末位計劃系統”理論。生產管理模式分為拉動式、推動式?!澳┪挥媱澫到y”是拉動式生產系統?;跍蕰r化施工和施工工序,對原有的施工流程進行調整,以實現拉動式生產。對于施工流程的組織安排,把關注點放在后一道工序的需求上,用后一道工序的需求拉動前一道工序的開展。類似于通常所說的“倒排”計劃。在“末位計劃系統”中,由“末位工作者”根據后一道工序對前一道工序的需求來制定計劃,不同于傳統計劃體系的“推式計劃”,“末位計劃系統”強調“拉式計劃”,并要求一線員工參與工程項目計劃的決策,以此減少不必要的工作和等待時間,最大限度加快建設進度。
5、“均衡化施工”理論。通過匹配資源和工作面劃分,使施工過程各工序的作業時間基本相同,使各施工隊伍的工作連續、有節奏。通過均衡化施工使建筑產品的生產過程有計劃、有節奏、有順序,達到縮短工期、連續施工的目的。通常施工現場在流水作業、穿插施工方案設計上,也應結合均衡化施工理論,對流水作業、穿插施工方案進行優化。
6、“6S現場管理”理念。整理(SEIRI):丟棄不要的物品;整頓(SEITON):做到隨時能獲取想找的物品;清掃(SEISOU):時常保持整潔;清潔(SEIKETSU):時常維持整理、清掃、整頓的狀態;素養(SHITSUKE):遵守既定規則;安全(SAFETY):重視成員安全教育,每時每刻都有安全第一觀念,防范于未然,確保所有的工作應建立在安全的前提下?!?S”是一個系統,之間要彼此關聯,互相支撐。
7、全生命周期管理。建筑產品的全生命周期包括產品定義-產品設計-施工安裝-運營維護等各階段。從全生命周期角度對工程項目進行管理,能夠實現最佳效益,將成本降到最低。
8、參與方的協調。建筑產品生產過程所需的材料、構件、機械設備等,若不能及時送達現場或因質量問題不能及時投入使用,將對工程進度產生影響,所以要加強對工程建設各參與方的協調。另外,建筑產品的質量控制不能依賴監理和業主的事后檢查,而是要加強參建方的自律性管理和全過程管理。不能僅追求“利潤為上”,更要注重客戶滿意,在保證滿足客戶需求的基礎上提升企業利潤。
9、新技術、新工藝應用。重視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比如人工智能(AI)、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技術越來越多地應用到施工現場管理中,對人員、設備、材料進行更精準的進出場管理、定位,現場數據統計、分析也更為快捷,并能進行實時的信息共享。
精益建造雖起源于西方,但我國建筑企業的大量實踐已經讓精益建造理論實現了新的發展和進階。精益建造是一個體系,不僅是一種理念,更不是口號。建筑企業只有系統學習、扎實推進“精益建造”,才能實現精細化管理、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