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何之 / 邱黎婧
1.?天津市國土空間規劃發展思路
《天津市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提出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金融創新運營示范區、改革開放先行區總體定位。天津將成為京津冀城市群和環渤海地區發展的重要引擎,生態引領、創新競進、和諧宜居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天津市將以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為基礎,充分對接京津冀生態體系,構建“三區兩帶中屏障、一市雙城多節點”的市域國土空間總體格局。
●?“三區”是指北部盤山-于橋水庫-環秀湖生態建設保護區、中部七里海-大黃堡-北三河生態濕地保護區和南部團泊洼-北大港生態濕地保護區。
●?“兩帶”是指西部生態防護帶和東部國際藍色海灣帶。
●?“中屏障”是指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
●?“一市”即中心城市,是城市功能集聚的主體地區。
●?“雙城”即津城和濱城。
●?“多節點”是指武清城區、寶坻城區、靜海城區、寧河城區、薊州城區。
圖:天津市國土空間總體格局規劃圖
2.?規劃重點與基建市場容量分析
天津市明確提出了構建綠色生態屏障、保護農業空間、優化城鎮空間和合理利用海洋空間等規劃方向。其中,雙城格局的構建和綠色生態屏障的建設成為規劃的重點。天津市注重提升交通、公共服務等關鍵領域的市場容量,計劃建設雙港提升、網絡開放的綜合交通體系。此外,天津市還注重制造業立市和產業創新升級,引導制造業布局優化,向園區集中。天津市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將為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帶來更多的機遇。
落實區域協同戰略,共建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把握天津作為區域發展戰略的引擎地位,強化區域服務與輻射帶動作用,提升城市發展戰略格局。一是強化總體國家安全觀下的首都地區安全格局。從生態安全、糧食安全、區域應急聯防聯控等方面提出規劃策略,落實國家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要求;二是構建“1+N”天津都市圈。聯動唐山、廊坊、滄州等城市,打造五個跨界示范區,形成多中心、網絡化協同發展格局,發揮天津區域輻射帶動作用;三是深化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進一步深化“一基地三區”內涵,保障承載空間落位,引導高新企業向京津濱廊道集聚,打造區域創新走廊;四是推動建設“軌道上的京津冀”。打通“天”字形客運通道,與北京共建國家級鐵路樞紐。構建區域貨運環線,建設區域鐵路貨運組織中心。推進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和環渤海地區協同發展。
落實“雙循環”戰略,打造世界一流港口。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綠色港口,充分發揮國際國內雙循環的戰略支點、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的作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共建“一帶一路”。一是打造京津、津冀開放“大通道”。聯通京津冀及“三北”地區,輻射東北亞、連通歐日韓,提升國際航運核心區功能,拓展航運服務輻射范圍,強化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二是優化港區布局,實施“北集南散,北優南拓”的總體空間布局策略。進一步集聚國際船舶代理、海洋科研科技等功能,推動自貿區升級。三是堅持港城共榮,科學劃定港城邊界,化解港城矛盾。
落實“雙碳”目標戰略,推動城市綠色發展。立足我市“一基地三區”城市戰略定位,以國家下達的碳排放強度和總量指標為指導,以實現雙碳目標為契機,多策并舉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推動城市綠色發展。一是進一步優化產業布局。二是落實剛性管控要求,增加可再生能源比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等規劃約束性指標。三是加強規劃引導,明確對再生能源利用、工業園區轉型、綠色建筑等方面的規劃要求。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加快城鄉融合發展。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和農業農村現代化。一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統籌推進現代都市型農業升級。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夯實糧食生產能力。統籌空間布局,統籌生產要素,統籌城市鄉村發展,引導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二是提升人居環境,建設全域美麗鄉村。優化鄉村布局,推動村莊未來差異化發展,注重完善公共服務,提升改善村莊公共空間環境,保護鄉村文化與風貌,保護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和傳統村落。三是探索鄉村振興的土地政策,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通過村莊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結余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優先用于支持鄉村產業項目。
在框定底線的前提下,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形成綠色屏障、淀泊風光的生態空間;鄉村振興、綠色現代的農業空間;雙城引領、產城融合的城鎮空間;以及港灣輝映、三灣引領的海洋空間。
一是以保障生態安全為前提,強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對接京津冀生態體系,加強南北生態空間的聯通性,構建綠色屏障、淀泊風光的生態空間,形成“三區兩帶中屏障、七廊五湖四濕地”的市域生態安全格局。
二是以保障糧食安全為約束,嚴格保護農業空間,優先劃定優質集中連片耕地,因地制宜布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做優做強現代都市型高效農業,構建鄉村振興、綠色現代的農業空間,形成“一帶、三區”的現代農業總體格局。
三是著力提升城市空間治理的現代化水平,構建雙城引領、產城融合的城鎮空間,形成規模合理、功能完善的“2-5-5-N”城鎮體系。
四是優化陸海功能分區,按照陸海統籌、開發與保護協調發展的思路,形成北部生態旅游、中部港口航運,南部綜合利用的海域空間格局。劃定天津市海洋“兩空間一紅線”,即海洋生態空間、海洋開發利用空間和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實施松緊適度的海域空間管控。
構建津城、濱城雙城發展格局。構建“雙城、雙軸、中屏障”的城市空間結構。雙城指現代活力津城和創新宜居濱城,雙軸指魅力海河軸和藍色海灣軸,中屏障即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津城、濱城共同構成面向國內扇面、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以及面向國際扇面、服務國際循環的戰略鏈接,共同承擔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區域商貿中心城市目標功能。津城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海河文化為特色、兼容并蓄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完善的基礎服務配套、大量科研教育機構集聚以及較為完善的先進制造業體系。未來津城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建設成為以綜合性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為主導,配套完善的緊湊活力城區和宜居宜業的城區。濱城的優勢在于以海洋文化和改革開放創新為特色的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科研教育機構聚集,在電子信息、航天航空、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智能制造產業以及重化工業等方面有著雄厚的發展潛力。未來濱城要進一步增強城市綜合配套能力,強化創新功能培育,集聚創新資源;突出濱城港口優勢,科學劃定港城邊界,重點保障港口航運的用海需求,加快建設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綠色港口。建設成為生態、智慧、港產城融合的宜居宜業美麗濱城和區域創新引擎。
加強雙城中間綠色生態屏障建設。在津城、濱城中間地帶規劃736平方公里的生態屏障區,構建“三區兩帶中屏障”的生態格局,構筑南北聯通的津沽綠色森林屏障,融入京津冀環首都生態屏障帶,優化區域生態格局,避免城市連綿發展,倒逼城市結構優化,形成“雙城緊湊、中部生態”的新發展格局,是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持續推進津城與濱城之間綠色生態屏障規劃建設,打造京津冀東南部生態屏障、環首都生態護城河,進一步促進“雙城”格局形成,呈現“水豐、綠茂、成林、成片”景觀的生態資源富集“綠谷”,引領轉型發展的“綠峰”。
以建設全國先進制造研發基地為導向,著力構建“1+3+4”現代工業產業體系,加快新動能引育,著力培育創新型企業。加速京津協同互動,引導高新技術企業與研發機構向京津濱廊道集聚,打造“京津濱創新走廊”,形成京津“智造新干線”。
引導制造業布局優化,向園區集中。引導傳統制造業和一般制造業從園區外零散地區、生態地區有序退出,向園區集中,為高附加值的新興產業騰挪與釋放發展空間。推動園區平臺整合整治。同時,以工業用地為主劃定工業區塊控制線,作為工業用地最為集中區域,提高工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促進產業集聚和高質量發展。鼓勵混合用地供給,劃定雙創區塊控制線,控制和保護以研發、科技服務業為主導功能的區域,促進雙創要素集聚,保障創新創意經濟發展。
建立包容友好的公共服務體系。一是建立分層級、全類型的公共服務中心體系。利用大數據等手段,全面分析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現存的問題,找出短板和不足,構建覆蓋城鄉的“市級-區級-街道(鄉鎮)級-社區級”四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明確配置標準,實現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均等化,使人民群眾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獲得感。二是優化公共服務設施布局。結合各區域人口規模特征和現狀,合理集中布局五類公共服務設施。按照公共服務中心的四個層級明確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的配置要求,完善服務覆蓋網絡。三是建設公共服務城鄉共享的城鎮圈。以城鄉共享的“城鎮服務圈”作為外圍地區空間組織和資源配置的基本單元,強化交通網絡支撐,城鎮服務圈內通勤出行時間控制在30-40分鐘,有效配置公共服務資源,集就業、生活、服務為一體。四是營造服務與人群結構相匹配的生活圈。以社區生活圈作為基本公共資源配置和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在滿足居民基本公共服務基礎上,建立15分鐘步行可達的全覆蓋“社區生活圈”,配置日?;颈U闲怨卜赵O施和公共服務場所,提升群眾生活的“舒適度”。
塑造中西交融、河海津沽的人文魅力體系。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留住歷史根脈,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梳理了歷史文化資源,構建了“一城、雙區、四帶、多點”的歷史文化風貌保護格局。進一步推動歷史城區保護與復興,強化整體保護。挖掘薊州、濱海兩片歷史文化資源區,拓展保護對象。加強大運河、長城、海河以及海洋四條文化帶保護和利用,構筑京津文化高地。突出對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以及不可移動文物、歷史風貌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活化利用。同時運用城市設計塑造我市“大氣、文雅、精致、有品位”的城市建設風貌。
建設雙港提升、網絡開放的綜合交通體系。突出天津背倚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面向東北亞的區域門戶作用,以及作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海陸交匯樞紐的交通區位優勢,從對外開放、服務人民、高效集約發展、保護環境等角度,提出建成便捷順暢、經濟高效、綠色集約、智能先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高質量綜合交通體系的發展目標。重點發揮天津港服務區域功能,提升海港國際航運核心區功能,構建“京津冀開放大通道”。全面提升空港輻射能力,塑造服務京津冀、鏈接洲際的綜合性航空樞紐和國際航空物流中心。形成對外構建暢聯京冀、輻射全國、鏈接全球的廣域綜合交通體系。
重點構建“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鐵路、城市軌道”四網融合的全出行鏈軌道交通服務體系,強化軌道交通對津濱雙城聯動發展的引領作用。加快構建“津城”“濱城”間快速軌道交通聯系,實行大站快車服務雙城主要功能地區的交通出行,力爭實現津濱雙城核心區之間20分鐘直達。實現交通與生態、生產、生活空間的充分協同、高度融合,支撐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建設。
以構建京津冀地區大安全格局、保障首都安全為指導思想,以構建安全韌性城市為目標,通過災害風險評估,科學辨識影響城市安全的自然災害、公共衛生、社會安全等風險因素,針對天津面臨的水資源短缺、?;凤L險、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衛生防疫風險等問題提出規劃措施,提升災害和疫情等突發事件應急響應能力。
落實劃定重要蓄滯洪區范圍線、重大風險源集中安全控制線和城市防洪保障線、沿海防潮保障線等城市安全保障線,加強城市對于安全風險的抵抗能力。強化防疫減災體系建設,劃定城區避難及隔離場所。建立“兩心多點”防疫醫療體系,加強防疫場所規劃建設。加強應急交通、供水、供電、醫療、物資儲備等應急保障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劃定城市安全控制線,加強城市對于安全風險的抵抗能力。
3.?建筑企業天津市基建市場營銷策略
結合上述國土空間規劃重點與基建市場容量分析,對計劃在天津市拓展基建工程承包業務的建筑企業提出以下市場營銷策略建議——
緊密關注天津市的城市總體規劃和基建投資計劃,了解政府重點支持的基建項目和投資方向。深入分析天津市的交通、水利、能源、環保等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確定具有市場潛力的業務領域。根據天津市的基建規劃,優先選擇具有長期市場需求和增長潛力的領域,如城市軌道交通、高速公路、港口碼頭、機場等交通基礎設施。結合企業自身專業優勢和技術實力,選擇能夠發揮核心競爭力的業務領域,提高項目中標率和實施效率。
嘗試與天津市的本地企業、設計院、科研機構等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開拓市場、分享資源和技術。積極參與行業協會、專業論壇等交流活動,加強與同行的溝通和合作,提升企業在行業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建立健全項目管理體系,確保項目的進度、質量、安全和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加強風險管理,對項目實施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政治、經濟、技術、環境等風險因素進行充分評估和應對。
持續關注天津市的經濟發展、政策調整和市場變化,及時調整企業戰略和業務重點。加強市場調研和信息收集,了解競爭對手的動態和市場趨勢,為企業決策提供有力支持。
積極響應國家對綠色建筑和智能建造的倡導,推動綠色建造技術在天津市基建項目中的應用。加大科技創新投入,研發和推廣智能化建造技術和裝備,提高施工效率和質量水平。
參考資料:《天津市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
歡迎轉發,禁止以本文編輯版本轉載,如需轉載請與【慧樸精益建造】微信公眾號聯系開白名單,021-61997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