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何之 / 邱黎婧
1.?上海市國土空間近期規劃發展思路
《上海市國土空間近期規劃(2021-2025年)》提出從落實國家戰略和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視角,塑造市域空間新格局,從市域功能板塊建設和重大專項支撐兩個維度制定空間發展策略。至2025年,貫徹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取得顯著成果,城市數字化轉型取得重大進展,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和科技創新中心核心功能邁上新臺階,人民城市建設邁出新步伐,譜寫出新時代“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上海市國土空間近期規劃(2021-2025年)》提出的任務目標如下:
●?創新之城建設躍上新臺階。在新發展格局中成為國內大循環的中心節點、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對內對外開放兩個扇面樞紐地位進一步鞏固。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到2800萬億左右??萍紕撔虏咴垂δ芗涌燔S升,關鍵技術攻關取得重大突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5%左右;文化類從業人員占就業總人口的比例達到10%左右。高端產業引領功能加快形成,保障先進制造業發展空間。產業基地內用于先進制造業發展的工業用地面積大于150萬平方公里;單位地區生產總值(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15-20%。開放樞紐門戶功能優勢不斷增強,成為聯通全球的網絡樞紐新高地。對10萬人以上新市鎮軌道交通站點的覆蓋率達到85%;中心城公共交通占全方式出行比例達到35%。
●?人文之城建設邁出新步伐。居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穩步提高,居住環境和質量明顯改善。新增住房中政府、機構和企業持有的租賃性住房比例不低于20%;職住平衡指數:主城區不小于95,整合提升型城鎮圈不小于70,綜合發展型城鎮圈不小于110;加快推進1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打造服務長三角、輻射全國的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體系。衛生、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達到85%;公共開放空間(400平方米以上綠地廣場等)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達到82%;全路網密度;中央活動區達到9.7公里/平方公里,主城區達到6公里/平方公里,新城達到4.5公里/平方公里;新增骨干綠道總長度500公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取得新突破。每10萬人擁有博物館1處、圖書館2處、演出場館1處、美術館或畫廊3處;歷史文化風貌區應保盡保,不斷擴大保護規模。
●?生態之城建設取得新成效。區域生態共保共治取得顯著成效?;窘ǔ伞巴ń_?!钡氖杏蛏鷳B網絡骨架。森林覆蓋率不低于19.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9.5平方米以上。城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穩定向好。河湖水面率達到10.1%左右;地表水達到或好于III類水體比例達到60%以上;大氣常規污染物年均濃度(PM2.5、PM10、SO2、NO2、O3、CO)全面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部分指標優于國家一級標準。市政基礎設施安全高效運行。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45%以上;應急避難場所人均避難面積提高至1.5平方米;消防站數量較2020年增加18%。
《上海市國土空間近期規劃(2021-2025年)》提出的發展思路如下:從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和上海大都市圈協同建設的視角優化上海市域空間,強化國土生態安全底線,統籌生態、農業、城鎮三大空間,加快形成“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的市域空間新格局,以高質量的國土空間布局和支撐體系保障近期規劃任務目標落實。
上海將提升主城區能級和對外輻射能力,以中央活動區建設帶動輻射能級躍升,以城市副中心開發帶動中外環區域發展,以主城片區功能提升促進空間結構優化。加快新城向獨立的綜合性節點城市目標發力,推進東西兩翼國家戰略承載區的高質量建設,推動南北兩側金山寶山地區轉型升級,全面建設崇明世界級生態島。
圖:上海市國土空間近期規劃(2021-2025年)區域空間格局示意圖
2.?規劃重點與基建市場容量分析
上海市將在優化空間布局、提升城市能級、增強產業競爭力、改善居民生活品質、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高城市安全韌性等方面全面發力,基礎設施建設市場將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上海市以強化高端產業引領功能為目標,重點打造“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發展高地,促進“電子信息、汽車、高端裝備、先進材料、生命健康、時尚消費品”六大重點產業集群發展。聚焦產業發展重點地區,推進臨港新片區在產業鏈核心技術環節發力,同步做高新城產業能級,推動寶山區和金山區的制造業轉型升級。引導高端產業功能向產業基地、產業社區集聚,強化產業社區的職住平衡水平。全市低效產業用地減量化和存量產業用地更新取得明顯成效,工業用地績效不斷提高。
至2025年,產業基地內用于先進制造業發展的工業用地面積>150平方公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20%左右。
上海市將突破開放樞紐服務能力和效率瓶頸、補齊軌道交通和道路系統層次和功能短板,基本確立新城區域樞紐地位,強化重點地區對外輻射,內提質效、外保安暢,加速形成全域交通鏈接新格局。
至2025年,實現年航空客運吞吐量1.3億人次,貨郵運量≥410萬噸,水水中轉比例52%,國際集裝箱中轉比例12%,對10萬人以上新市鎮軌道交通站點的覆蓋率85%,公共交通占全方式出行比例35%(中心城),中央活動區全路網密度9.7公里/平方公里、主城區全路網密度6公里/平方公里、新城全路網密度4.5公里/平方公里,平均通勤時間(中心城)42分鐘,綠色交通出行比例≥80%,城區干線公交線路平均運營速度18.5公里/小時,城市開發邊界內軌道交通站點600米用地覆蓋率:中心城45%,主城區30%,新城20%。
上海市全面落實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多主體參與、多渠道供應的住房保障體系,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多元化增加城市住房有效供應,提升城市宜居水平,完善城市居住配套服務,改善城市居民居住條件,讓上海成為一座全體市民住有所居、宜居優居,人人享有品質居住的城市。
滿足市民多樣化住房需求,優化住房供給結構;增加住房有效供給,優化住房空間布局;改善房屋質量與住區環境,提升居民居住品質。至2025年,新增住房中,政府、機構和企業持有的租賃性住房比例≥20%;新增住房中,中小套型住房占總套數的比例≥70%。
上海市以社區生活圈作為社會治理和社區公共資源配置的基本單元,重點增效提質社區公共資源,實現衛生、養老、教育、文化、體育、商業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及公共空間1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顯著提升,數字化、多樣化、高品質、個性化的公共服務供給更加豐富便利,營造服務精準、便捷可達、功能復合、活力安全的宜居社區。
至2025年,衛生、養老、教育、文化、體育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1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85%;每萬名老年人擁有老年人休閑福利及學習機構的數量≥24個;社區綜合為老服務中心數量500個;市民對社區文化活動滿意度≥80分。
上海市充分用好用活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資源,聚焦文化功能的引領性地位建設,突出文化對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的重要支撐,持續提升城市文化軟實力。以文化引領和推動城市的全面發展,加強中央活動區、副中心和其他重點地區內的文化、體育、商業、休閑等功能融合,推動更多城市公共空間建設融入文化元素、增添體育功能,助力上海加速建成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和全球著名體育城市、世界級著名旅游城市。做強“大文化”核心功能,放大文化乘數效應和窗口效應;強化市域高等級公共服務設施布局;推動歷史風貌地區的品質提升和功能復興。
至2025年,每10萬人擁有的博物館、圖書館、演出場館、美術館或畫廊:博物館1.0處、圖書館2.0處、演出場館1.0處、美術館或畫廊3.0處;文化類從業人員占就業總人口的比例10%左右;歷史文化風貌區面積,應保盡保,不斷擴大保護規模;風貌保護道路、風貌河道數量不減少。
上海市為建設與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功能定位相適應,滿足人口就業、居住需求的公共開放空間,構建具有網絡化、人性化、高環境標準、高品質的城市公共空間體系,初步形成“活力高效、共享均好”的公共空間體系,打造充滿活力、傳承文脈、綠色生態、舒適便捷、世界一流的公共空間。建設功能復合、活力多元、便捷可達的公共空間體系,著力提升重點地區公共空間品質。
至2025年,公共開放空間(400平方米以上綠地廣場等)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82%;骨干綠道總長度新增500公里。
上海市以重點地區產業轉型、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持續推廣綠色交通和綠色建筑為重點,進一步挖掘節能降碳潛力,碳排放強度得到有效控制。以重點地區產業轉型為抓手,降低產業能耗強度;持續推進清潔能源使用,促進能源結構進一步優化調整;發展綠色交通,持續推廣使用新能源車船;發展綠色建筑,降低建筑能耗。
至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例力爭達到20%;天然氣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17%;新建民用建筑的綠色建筑達標率100%;綠色交通出行比例≥80%。
上海市將初步形成“雙環、九廊、十區”多層次、成網絡、功能復合的市域生態空間格局,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對城市綠化環境的感知度和滿意度。加快推進生態走廊建設,形成市域生態網絡骨架;大力推進“1+5”環城生態公園帶建設,提升地區生態環境品質;加快公園綠地建設,提高綠地服務覆蓋度。
至2025年,森林覆蓋率≥19.5%;人均公園綠地面積>9.5平方米;3000平方米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中心城基本全覆蓋,主城片區、新城90%。
上海市以持續改善環境空氣和水環境質量、完善固廢處理處置體系、加強土壤環境質量監測與修復為重點,加快構建現代化生態環境保護治理體系。生態環境質量持續穩定向好,公眾對環境滿意度不斷提高,污染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至2025年,河湖水面率達到10.1%左右;大氣常規污染物年均濃度(PM2.5、PM10、SO2、NO2、O3、CO)全面穩定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部分指標優于國家一級標準;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45%;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地表水達到或好于III類水體比例>60%;空氣質量優良率達到85%左右;原生生活垃圾填埋率0%;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城鄉污水處理率:城鎮≥99%,農村≥90%。
上海市以加強基礎性、功能型、網絡化的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提高市政基礎設施和防災減災設施對城市運營的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為重點,顯著增加城市應對災害的能力和韌性。以保障供應為核心,進一步提高供電、供氣可靠性;加強上海水資源戰略儲備,確保城市供水安全;提高城市防洪除澇能力,推進排水系統提標改造和“海綿城市”建設;提高公共衛生安全應急保障能力;建立健全城市防災綜合體系。
至2025年,應急避難場所人均避難面積1.5平方米;消防站數量較2020年增加18%;萬元GDP用水量較“十三五”末期下降16%;年用水總量≤131.4億立方米;年均地面沉降量小于6毫米,減少差異地面沉降量;滿足消防和院前緊急呼救響應時間:消防≤5分鐘,院前急救≤12分鐘。
上海市按照一體化治理“破壁”、高質量發展“起勢”、共同體格局“成型”的建設要求,到2025年,基本實現“三個明顯提升”,即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提升、發展績效明顯提升,人居品質明顯提升,形成“世界級水鄉人居文明典范”基本框架。打造充滿吸引力的生態空間樣板,探索生態優勢轉化路徑;培育與風景共融的產業空間,示范高質量發展;提升區域基礎設施網絡一體化建設,加強跨界聯通。
上海市將落實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在共同抓好長江大保護的前提下,長三角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能力顯著提升。上海大都市圈內共同維護區域生態基底,統籌重點跨界地區生態格局,保障都市圈內生態格局的整體性與連續性,地表水水質和環境空氣質量穩步改善,基本建成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的生態綠洲。強化跨省界生態系統和生態空間保護,推進流域水環境共保聯治,深入推進區域大氣環境聯防聯控。
上海市以擴大輻射扇面、實現區域交通互聯互通新突破為重點,基本建立多層次、立體化、跨區域的一體化交通發展模式,對外輻射方向進一步擴大至4個;統籌區域性市政基礎設施資源,探索長三角區域水源互濟互保,加強區域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協同推動區域新能源和智慧城市合作,初步實現建設“安全高效、數字智慧”長三角的目標。實現區域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新突破;提升水資源、能源互濟互保能力;推動區域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工業互聯網協同發展和智慧應用融合創新。
上海市以“五個重要”為行動綱領,在2035年全力打造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和競爭力的特殊經濟功能區和開放創新、智慧生態、產城融合、宜業宜居的現代化新城的總體目標下,力爭到2025年,新片區經濟規模大幅躍升,產業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對外樞紐能級和交通聯系大幅提升;城市發展能級顯著提升,人口集聚效應明顯,初步形成世界一流濱海城市的框架形態和功能。以洋山特殊綜合保稅區、前沿科技產業區、現代服務業開放區和頂尖科學家社區為核心,加快打造世界級前沿產業集群;提升新片區樞紐門戶功能,加強對外交通體系建設,升級臨港新片區面向亞太、輻射長三角區域的樞紐與通道功能;打造高品質的生活環境,提供高標準的生活配套,加快現代化新城功能的完善,增強人才吸引力。
上海市按照國家關于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建設總體方案的要求,基本建成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核心承載區。充分發揮對內對外開放樞紐作用,承擔國際化中央商務區、國際貿易中心新平臺和綜合交通樞紐等功能,加強與北向拓展帶和南向拓展帶上城市、地區的聯動發展,持續深化長三角協同開放,引領長三角更好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至2025年,中央商務區和國際貿易中心新平臺功能框架與制度體系全面確立,綜合交通管理水平顯著提升,服務長三角和聯通國際的作用進一步發揮。進一步發揮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功能,顯著優化對內對外交通體系;培育主城副中心,打造開放共享的國際化中央商務區和國際貿易中心新平臺。
作為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承載區,以建設國際一流科學城為目標,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強化創新策源功能;增強區域協同,提升產業能級;優化環境品質,推進由“科技園”向“科學城”的轉型,著力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高端產業增長極、創新生態共同體和國際都市示范區。集聚科創資源,推進高等級科研設施落地,提升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強化產業集群,引導全產業鏈空間布局,促進產業聯動發展;完善城市服務,提升產城融合建設,進一步推進“科技園”向“科學城”轉型。
上海市堅持高目標定位、高標準要求、高效率用地和高品質環境,以“一江一河”濱水區建設為重點,以舊區改造和舊住房更新改造為抓手,形成全市最高品質的空間、最密集的就業、最深厚的歷史底蘊、最優質的營商環境的卓越城區。進一步加強“一江一河”濱水區建設,積極推進中心城城市更新關鍵行動,發揮示范意義;大力推進中外環區域重點地區城市更新,加快建設產城融合的創新型城區;全面推進舊區改造和舊住房更新改造,實現中心城住區品質提升與民生改善;加強政策有效供給推動城市有機更新。
上海市按照2035年基本建成長三角地區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綜合性節點城市的目標導向,將五個新城建設成為引領高品質生活的未來之城,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推進人民城市建設的創新實踐區、城市數字化轉型的示范區和上海服務輻射長三角的戰略支撐點。至2025年,基本形成獨立的城市功能,在長三角城市網絡中初步具備綜合性節點城市的地位,初步具備上海城市副中心的功能能級,成為上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增長極、“五型經濟”的重要承載區和產城融合發展的示范標桿。嘉定新城建設成為具有創新活力、人文魅力、綜合實力的科技教化之城和滬蘇合作橋頭堡;青浦新城建設成為承載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進博會戰略功能,引領綠色創新發展和江南文化傳承的生態宜居之城;松江新城依托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高鐵時代產城融合的科創人文生態之城;奉賢新城建設成為上海南部濱江沿海發展走廊上具有鮮明產業特色和獨特生態稟賦的節點城市;南匯新城全面建設與臨港新片區功能相契合的高能級、智慧型、現代化未來之城。
至2025年,全路網密度4.5公里/平方公里;城市開發邊界內軌道交通站點600米用地覆蓋率20%;3000平方米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90%;公共開放空間(400平方米以上綠地廣場等)5分鐘步行可達覆蓋率90%。
上海市以打造村民宜居、市民向往的美麗家園為目標,以鄉村振興示范村為引領,顯著提升鄉村人居環境,持續推動農民相對集中居住,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全力打造村民宜居、市民向往的美麗家園;持續推動農民相對集中居住,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3.?建筑企業上海市基建市場營銷策略
結合上述國土空間規劃重點與基建市場容量分析,對計劃在上海市拓展基建工程承包業務的建筑企業提出以下市場營銷策略建議——
細致分析上海市的國土空間規劃文件,特別是與基礎設施建設緊密相關的部分,如交通網絡規劃、市政設施布局、城市更新計劃等。跟蹤上海市政府的政策動態和投資方向,了解哪些領域和項目是當前的熱點和未來可能的發展重點。調研上海市的基建市場容量,包括各類基礎設施項目的數量、規模、投資額度等,評估不同領域和項目的市場潛力。結合企業的自身優勢和資源,確定重點關注的領域和項目類型,制定針對性的市場進入策略。
根據市場調研結果,將上海市的基建市場劃分為若干個細分市場,如交通基礎設施、市政公用設施、環境保護設施等。針對每個細分市場,深入分析客戶的需求和偏好,包括項目質量、工期要求、成本控制、環保標準等。根據不同客戶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服務方案,包括項目設計、施工管理、材料采購、后期維護等,以滿足客戶的全方位需求。建立客戶關系管理系統,持續跟蹤客戶的需求變化和市場動態,及時調整服務策略,保持與客戶的緊密聯系。
加大科技研發投入,引進先進的施工技術和管理經驗,提升企業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專業技術水平。鼓勵員工參與技術創新和研發活動,建立激勵機制,培育企業的創新文化和氛圍。與科研機構、高校等建立產學研合作關系,共同開展技術研發和創新活動,推動新技術、新材料在基建領域的應用。積極參與行業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工作,提升企業在行業內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制定明確的本地品牌發展戰略,包括品牌定位、品牌形象、品牌傳播等,提升企業在上海市場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通過優質的項目案例、專業的團隊展示、良好的客戶口碑等途徑,塑造企業的品牌形象和特色。積極參加行業展會、論壇、研討會等活動,與潛在客戶和合作伙伴建立聯系,展示企業的實力和服務能力。利用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等新興渠道,加強線上宣傳和推廣,擴大企業的品牌影響力和市場覆蓋面。
參考資料:《上海市國土空間近期規劃(2021-2025年)》
歡迎轉發,禁止以本文編輯版本轉載,如需轉載請與【慧樸精益建造】微信公眾號聯系開白名單,021-61997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