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何之 / 邱黎婧
1.?重慶市國土空間規劃發展思路
《重慶市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提出“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突出重慶、成都兩個中心城市的協同帶動,注重體現區域優勢和特色,使成渝地區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
●?“兩點”是指西部大開發的重要戰略支點,“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
●?“兩地”“兩高”是指內陸開放高地、山清水秀美麗之地,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
●?“三個作用”是指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推進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
重慶將構建“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格局,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做大做強“一區”,做特做優“兩群”推動優勢區域重點發展、生態功能區重點保護、城鄉融合發展,構建以主城都市區為引領,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和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為支撐的“一區兩群”協調發展格局。
圖:重慶市國土空間市域“一區兩群”協調發展示意圖
●?主城都市區:提升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梯次推動中心城區和主城新區功能互補和同城化發展。推動中心城區瘦身健體,強化科技創新、現代服務、先進制造、國際交往等高端功能。提升主城新區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建設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區新城。
●?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推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打好“三峽牌”,建好“城鎮群”。推動適宜發展區域土地集約使用、產業集聚發展、人口集中承載,加快“萬開云”板塊同城化,強化在三峽庫區生態保護、“江城”特色城鎮化發展、生態產業體系建設上的示范作用。
●?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推進文旅融合發展,立足生態資源和民族特色,打造文旅融合發展新標桿,豐富拓展生態康養新業態,建設綠色創新發展新高地、人與自然和諧宜居新典范。
●?優化三大空間布局:保護山清水秀的生態空間、留足糧食安全的農業空間、建設集約高效的城鎮空間。
●?統籌劃定三條控制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城鎮開發邊界。
2.?規劃重點與基建市場容量分析
重慶市規劃構建集約緊湊的城鎮空間,形成網絡城鎮群格局,并推動內陸開放、鄉村振興、城市更宜居、公共服務更優質、生態安全、能源安全、城市韌性、綠色城市、高品位的文化設施和加強都市區軌道網絡建設等多項重點任務,為基礎設施建設帶來巨大市場潛力。
重慶市將構建區域協同發展的城鎮體系,引導人口由渝東北、渝東南向主城都市區集聚,形成由超大城市引領發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聯動的網絡城鎮群格局。
網絡化城鎮群格局。中心城區是千萬城市人口的超大城市;萬州、江津、涪陵、永川、合川、綦江-萬盛建成百萬城市人口的大城市;規劃璧山、長壽、開州、云陽、黔江等24個中小城市和500個左右富有特色的小城鎮。
城市和小城鎮協調聯動的網絡城鎮群格局。城市發展不攤大餅,不搞大填大挖、大拆大建,科學劃定城鎮開發邊界,加強戰略“留白”。實施城市更新行動,盤活存量空間,做優增量空間,創造更加集約緊湊、宜居適度的城鎮空間。
開放通道:實現四向聯通,對接國家六大經濟走廊,聯動國家主要城市群。
開放樞紐:依托重慶公鐵水空多式聯運的交通方式,建設國際航空樞紐、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國際鐵路樞紐、國家公路樞紐。
開放平臺:現有“1+2+7+9”國家級開放平臺基礎上,完善開放平臺、開放口岸,推動全方位、寬領域、高水平開放?!?/span>1”是指兩江新區;“2”是指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7”是指重慶高新區、璧山高新區、榮昌高新區、永川高新區、重慶經開區、萬州經開區、長壽經開區;“9”是指兩路寸灘綜合保稅區、西永綜合保稅區、江津綜合保稅區、涪陵綜合保稅區、團結村鐵路保稅物流中心(B型)、南彭公路保稅物流中心(B型)、果園保稅物流中心(B型)、萬州綜合保稅區、全國首個全城檢驗檢疫綜合改革試驗區。
重慶市堅持“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目傮w要求,引導鄉村人口用地合理布局,促進鄉村振興。構建鄉村振興示范帶,用好“金字”招牌,立足“田園”本質,做好“綜合”文章,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提檔升級農村基礎設施,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等,讓鄉村成為安居樂業的家園。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統籌謀劃產業發展、空間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形成田園鄉村與現代城鎮各具特色、交相輝映的城鄉發展形態。
建設宜居適度的生活空間。堅持以人為本、道法自然;堅持顯山露水、因地制宜;堅持節約集約、綠色低碳。
打造以人民為中心的生活圈。構建“街道公共服務圈”和“社區生活服務圈”,就近滿足居住、就業、交通、教育、文化、醫療、休閑等需求。
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健全多元住房供給結構,完善市場、保障兩個體系,改善市民居住生活條件。
重慶市構建全齡友好型公共服務設施體系;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城鄉、區域、人群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努力實現均等化。做到病有所醫、弱有所扶、老有所養、學有所教、幼有所育。
重慶市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針對水土流失、生態功能退化等問題,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至2035年,森林覆蓋率達到60%,水土保持率不低于75%,歷史遺留和關閉礦山生態修復面積4900公頃。
水安全:總量控制、節水優先;因地制宜、優化配置;建設立體海綿城市。
重慶市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推動能源綜合高效利用。扎實有效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各項工作,增加生態系統碳匯,建設綠色低碳城市。建設現代能源體系。成品油:拓展成品油入渝渠道;煤炭:協調推進跨省區能源合作,構建多元化煤炭供保格局;天然氣:加大常規天然氣和頁巖氣勘探開發力度;新能源:推動新能源開發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電力:加強本地電源建設,擴大外地入渝電力規模。
防地質災害。基本消除已查明的大型、特大型地質災害威脅,有效控制中小型地質災害威脅。
防洪抗旱。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構建“水安全保障可靠、生態景觀良好、運行調度高效”的防洪抗旱減災管控體系。
抗震。強化地震監測預警、地震災害預防和地震災害救援三大體系建設,抗御地震災害能力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氣象災害防御。建成天地空立體氣象監測網,基本氣象要素觀測實現分鐘級全空間覆蓋,全面提升氣象災害綜合防范能力。
消防:建成陸地、地下、水域、空中“四位一體”覆蓋城鄉的現代化綜合性消防救援保障體系,綜合性消防救援能力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應急體系:構建綜合性、全方位、系統化、現代化的應急救援體系。規劃布局重慶市應急指揮總部及萬州、涪陵、黔江、永川區域應急救援中心等重大設施,統籌建設市、區、鄉鎮(街道)三級救災物資儲備庫。
緩解城市熱島效應。順應城市常年主導風向布局主干道和連續大型開敞空間。濱水臨山地區建筑前低后高布局,將山風、河谷風引入城市。有條件的住宅區采用底層架空等形式改善局部通風條件。
建設舒適公共空間。拓展綠色空間城市建成區綠地率42%,綠化覆蓋率46%。推進山城公園、立體綠化建設,構建綠色生態網絡。營造街道空間城市建成區林蔭路推廣率85%,形成連續、遮蔭、蔽雨的步行綠色空間。建好山城步道打造綠色出行便民道、山水游憩休閑道、鄉愁記憶人文道、城市體驗風景道。
建設全民健身場地。完善市-區縣-街鎮-社村四級公共體育服務設施網絡。至2035年,人均體育場地面積2.5平方米以上,基本建成體育強市。
構建強大的公共衛生體系。加強衛生健康體系建設,織牢公共衛生防護網,為人民提供全周期健康服務。加快建設國家醫學中心,打造西部國際醫療城,創建綜合類別和各??祁悇e的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社區網絡化疫情防治體系,構建“市-區域-區縣”三級疾控網絡;構筑中心醫院、區縣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三位一體”傳染病救治網絡。
重慶市中心城區加快建設重慶開埠遺址公園、重慶音樂廳、重慶美術館等十大文化設施,區縣推動圖書類、美術類、博物博覽類、群眾文化活動類文化設施建設,統籌布局鄉鎮(街道)、村(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讓城鄉更有“書香氣、文化范”。
重慶市規劃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體系,建設“軌道上的主城都市區”。實現干線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都市快線)、城市軌道“四網融合”。主城都市區軌道交通總里程約6100公里。打造以中心城區為核心、緊密聯系周邊的“1小時通勤圈”。
3.?建筑企業重慶市基建市場營銷策略
結合上述國土空間規劃重點與基建市場容量分析,對計劃在重慶市拓展基建工程承包業務的建筑企業提出以下市場營銷策略建議——
建筑企業應設立專門的研究小組,緊密跟蹤重慶市的國土空間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相關政策及項目動態。通過對政策走向的深入分析,企業可以精準把握市場機遇,提前布局。積極與重慶市及其下轄區縣的發改委、住建委、交通委等政府部門建立定期溝通機制,了解項目規劃、立項、招標等關鍵信息,爭取第一時間獲取項目信息并參與競標。
重慶市強調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環保理念。建筑企業在開展基建工程承包業務時應關注這些趨勢,積極采用環保材料和技術,推動綠色建筑和綠色施工的發展。這不僅可以滿足市場的需求,還可以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建筑企業應明確自己在重慶市基建市場中的定位??紤]到重慶市的國土空間規劃,企業可以選擇專注于某一特定領域,如城市交通、水利、能源或生態保護等。通過深入了解這些領域的市場需求和政策導向,企業可以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業務。
●?城市交通領域:考慮到重慶市城市交通的特殊性(如山地城市、橋梁隧道多等),建筑企業可以重點研發和推廣適用于山城特色的城市交通解決方案,如輕軌、地鐵、橋梁、隧道等建設技術,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生態保護與修復領域:結合重慶市的生態保護目標,企業可以專注于生態修復、水土保持、森林植被恢復等方面的技術研發和項目實踐,形成在生態保護領域的專業優勢。
●?水利與能源領域:針對重慶市的水資源分布和能源需求特點,企業可以重點發展水利工程建設(如水庫、水電站)、新能源開發(如風能、太陽能)等領域的技術和服務。
與地方政府和行業建立良好的關系對于建筑企業在重慶市的基建市場中至關重要。企業應積極參與地方政府的各類活動和項目,了解政策動態和市場需求,爭取獲得更多的項目合作機會。同時,與行業內的其他企業和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共同推動行業的發展。與當地具有實力的建筑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共享資源、優勢互補。通過合作,可以更好地融入當地市場,降低運營風險。積極尋求與國內外知名建筑企業的合作機會,引入外部資本和先進技術,提升自身在重慶市基建市場的競爭力。
重慶市的基建市場注重高質量、高標準的建設要求。因此,建筑企業應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能力,不斷提升自身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通過引進新技術、新材料和新工藝,企業可以提高施工效率和質量,滿足市場的需求。
建立統一的項目管理標準和流程,確保每個項目都能按照既定的質量、進度和成本要求順利推進。引入智能化技術,利用BIM(建筑信息模型)、大數據、云計算等智能化技術提升項目管理的效率和精準度。推行全生命周期服務模式,從項目規劃、設計、施工到運營維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務模式,增加客戶粘性和市場份額。
通過承建一批具有標志性的精品工程,展示企業的技術實力和管理水平,提升品牌形象。結合重慶市的公益事業需求,積極參與或發起公益活動,提升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和公眾認可度。
參考資料:《重慶市國土空間規劃(2021-2035年)》
歡迎轉發,禁止以本文編輯版本轉載,如需轉載請與【慧樸精益建造】微信公眾號聯系開白名單,021-61997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