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何之 / 楚姣姣
1.?北京市國土空間近期規劃發展思路
《北京市國土空間近期規劃(2021-2025年)》提出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深刻把握好“都”與“城”、“舍”與“得”、疏解與提升、“一核”與“兩翼”的關系,統籌發展和安全,統籌突出政治中心和突出人民群眾,統籌當前和長遠,統籌疏解非首都功能和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構建首都新發展格局。
到2025年努力實現以下主要目標:“四個中心”首都戰略定位加速彰顯,推動以首都為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群主干構架基本形成,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建設取得重大進展,落實新發展格局取得實效,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國前列。
北京市以“一核一城三帶兩區”為總體框架,高質量建設全國文化中心,并優化“一核、兩軸、多板塊”空間格局,提升住房及公共服務水平,為首都功能提供充足優質的保障和服務。還將持續開展城市修補、生態修復,提升生態空間品質,并落實“一帶、一軸、多組團”的城市空間結構,創建新時代城市建設發展典范。北京市關注住房、交通和生態環境等領域的建設與發展。這些舉措旨在推動北京市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發展相協調,為市民提供更加優質、宜居的生活環境。
加強“一城三帶”保護與發展,攻堅中軸線申遺保護,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高標準規劃建設國家文化公園,引領三條文化帶建設,創建完成北京海淀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
深入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和文化產業發展引領區建設為抓手,加強重大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持續提升高品質文化產品、服務供給能力,努力建設完備、便捷、高效、優質的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織密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實施“文化+”戰略,廣泛匯聚國內外高端文化要素資源,推動文化與科技、金融、旅游等領域融合發展,促進文化產業提質升級,加快構建高精尖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首都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形成面向世界的文明交流互鑒首要窗口。
滿足多種類型、不同層級的文化活動要求,綜合各類空間的使用,打造多樣化的文化交流展示平臺。加強國家級標志性文化設施和院團建設,做好在京舉辦的重大慶典、紀念活動的服務保障和文化支撐。建設北京冬季奧林匹克公園和奧運博物館,加強賽事文化交流,促進中華體育文化全球傳播。充分發揮標志性公共文化設施服務效能,積極承辦重要文化品牌活動。充分利用保護修繕好的各類會館、名人故居等載體,為各類文化活動開展提供高品質空間。利用疏解騰退空間,結合城市更新,合理安排公共文化設施,增加文化空間供給。擴大博物館、紀念館、科技館等公共文化設施的免費開放范圍,充分利用民間博物館,提供多元文化產品供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充分發揮北京展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首要窗口作用,組織參與國際重大文化交流,扶持文化類節展、賽事、論壇等國際性交流合作平臺,建設好國際文化藝術展示、文化貿易平臺,輻射帶動全國文化建設。
服務國家總體外交,完善主場外交活動常態化服務保障機制,強化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核心承載地功能,持續優化國際交往環境,支撐更高水平、更深層次、更高質量的對外開放合作。著眼服務保障重大外交外事活動,優化“一核、兩軸、多板塊”國際交往功能空間布局,強化核心區以及兩軸在服務國家交往中的首要承載區和集中承載區的作用,精心塑造代表國家形象的重要窗口。打造國際交往功能特色板塊,探索開辟特色國事外交活動場所,拓展豐富公共外交和民間外交承載空間。加強國際交往重要設施和能力建設,扎實推進雁棲湖國際會都擴容提升,完成雁柏山莊、棲湖組團等重點項目,形成服務國家頂層國際交往、可舉辦全流程主場外交活動的核心承載區。建成國家會議中心二期,推動新國際展覽中心二、三期建設。高標準推進第四使館區及周邊配套設施建設。完善大興國際機場、城市副中心等地區國際交往服務功能,抓好大興國際會展中心規劃建設,積極拓展承載國際交往的新空間。
積極對接中央需求加強居住服務保障,拓寬住房保障來源。配合央屬產權單位抓好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實施。
完善對各類人才的住房及公共服務,優化優質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布局,提升對各類人才起居生活、子女教育、醫療養老、社會交流、文化交往等服務水平,提升人才社區建設。
營造與國際接軌的宜居宜業環境,增強對頂尖人才的吸引力。構建與國際接軌的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國際教育、醫療服務水平,優化國際化商旅環境,完善國際旅游接待設施與配套服務,全面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吸引力的國際環境,打造開放包容的國際魅力之都。
聚焦核心區平房(院落)、老舊小區、危舊樓房和簡易樓、老舊樓宇與傳統商圈、低效產業園區和老舊廠房、城鎮棚戶區等類型,開展城市更新行動。
堅持保障對保障原則,多途徑推動老城平房區申請式退租和保護性修繕、恢復性修建,打造共生院,保護傳統風貌,改善居住條件,鼓勵騰退空間利用。
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積極探索老舊小區改造多方共擔籌資模式,完善市場化實施機制。根據居民意愿利用小區現狀合法房屋和公共空間補充公共服務設施,鼓勵利用空閑地、拆違騰退用地及地下空間等建設便民服務設施。到2025年力爭完成全市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的老舊小區改造任務。
對危舊樓房和簡易樓進行摸底調查,建立臺賬,分類制定改造方案。對符合規劃要求的危舊樓房,允許通過翻建、改建或適當擴建方式進行改造,具備條件的適當增加建筑規模,配齊廚衛設施,合理利用地下空間、騰退空間和閑置空間補建配套設施。對不符合規劃要求、位于重點地區和歷史文化街區內的簡易樓,鼓勵居民騰退外遷,改善居住條件。
鼓勵老舊樓宇改造升級,滿足科技創新、金融管理、商務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需求,提升建筑設計水平和建筑性能,致力打造安全、智能、綠色的智慧樓宇。鼓勵傳統商圈圍繞產業結構調整、商業業態優化、空間品質提升、營銷模式創新、區域品牌塑造、管理服務精細、開放水平提高等進行全方位改造升級,拓展新場景應用、挖掘新消費潛力、提升城市活力。
積極支持既有低效產業園區更新,利用騰退空間建設產業協同創新平臺,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建立產業園區規劃使用性質正負面清單制度,疏解非首都功能,發展新產業、新業態,聚集創新資源、培育新興產業。
以改善群眾住房條件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推進城鎮棚戶區改造收尾工作,嚴控范圍、標準和成本,合理統籌安排建設時序。
不斷改善居住條件。結合街區保護更新,持續推進平房院落申請式改善,按照“成熟一個推進一個”模式,持續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整治,積極推動簡易樓騰退改造。
優化公共空間。提高公共綠色空間規模與品質,構建由公園綠地、小微綠地以及公共型附屬綠地構成的公共綠色空間體系。提高開敞空間規模和服務能力。推動棋盤路網林蔭化改造,塑造內環路特色文化空間,開展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提升行動,建立精細化治理長效機制。
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加快推進教育設施補充完善,全面提升教育資源空間品質,增設居家養老服務床位,落實社會福利機構選址,推動復合型養老福利設施建設。補充基層醫療衛生設施,推動各級公共文化設施品質提升,加強基層體育設施建設、推進現狀體育設施改造升級,完善生活性服務業網絡,提升特色商業街文化內涵。
提升交通市政設施保障水平。結合健康街道、藍網綠道,開辟健步悅騎空間,深入推進停車綜合治理,推動軌道站點一體化改造,實施歷史文化街區安寧交通,打造世界領先智能配電網,推進電力箱體“三化”和“多桿合一”治理,推進合流制排水系統綜合治理和海綿城市建設,加強老舊隱患管線整治,打造垃圾分類示范區,推進智慧街區建設。
結合中心城區非首都功能疏解,通過“騰退還綠”、“疏解建綠”等途徑,拓展城市綠色空間。著重提升公園綠地連續性和品質,打通斷點、成線成網,因地制宜配置服務配套設施。以留白增綠為抓手增加小微綠地,從空間設計、功能環境、運營維護等各個方面提升小微綠地品質,打造一批小而特、小而精、小而美的城市“口袋公園”和社區“微公園”。持續擴大綠色開敞空間,提高生態服務質量,優化綠地結構。不斷加大生態建設投入,進一步完善綠地實施和養護機制。持續推動綠道系統建設,到2025年中心城區建成市、區、社區三級綠道總長度由現狀的449公里增加到520公里。推動構建水城共生的藍網系統,提高濱水空間品質,到2025年中心城區景觀水系岸線長度由現狀327.5公里增加到350公里。
推進大運河生態文明帶建設,做好大運河沿岸公共空間和公共環境營造。推進六環創新發展軸建設,加快推動東六環入地改造,縫合城市,有效織補城市空間。推進城市綠心建設,建成城市副中心劇院、城市副中心圖書館、大運河博物館。
加快實施行政辦公區二期配套工程,與一期銜接好公共服務資源、生活配套設施配置,優化交通組織,推進6號線南延等道路、綠地、河道和其他配套設施相關工程同步建設,保障市級機關搬遷。大幅度改善城市品質,細化五河交匯生態島及大型城市公園等運河周邊城市綠地景觀設計,進一步優化濱水岸線、慢行系統、橋梁、地鐵站等城市設計,精心雕琢公共空間,營造良好的高端商務辦公環境。推動新老城區有機融合,加快老城雙修和“一河三城、一道多點”的歷史文化保護。
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加強城市信息模型平臺和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建設,探索形成國際領先的智慧城市標準體系。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市政基礎設施體系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
完善軌道交通建設,建成站城一體的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
有序推動中心城區優質中小學教育資源和醫療資源在城市副中心及周邊地區合理布局。鼓勵社會力量依法依規舉辦國際化醫院,支持醫學院、高水平??漆t院等建設,推進互聯網醫療平臺建設。高水平規劃建設醫養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聚焦交通擁堵、職住分離等“大城市病”治理,完善以組團、家園為單位的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全面提升城市綜合服務水平。到2025年城市管理和社會治理水平明顯提升,“城市副中心質量”體系初步構建。
(1)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住房有效供給
統籌新增住房建設供應和存量住房品質提升,堅持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滿足市民不同層次住房需求,到2025年供應各類住房100萬套左右,新增各類居住用地約50平方公里,城鄉居住用地占全市城鄉建設用地比重提高到36.5%左右。全面落實居住用地年度供應任務,在建設用地供應計劃中單列租賃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用地計劃,統籌安排土地供應時序。緊密結合城市更新行動,合理利用存量土地和建筑,積極探索產居功能混合,多渠道多主體供應保障性租賃住房。
優化分圈層住房發展引導。核心區積極完善居住條件,推動傳統平房區和老舊樓房有機更新。中心城區持續推動老舊小區改造、街區統籌更新,重點優化提升二環至五環存量居住區空間品質。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加強住房供應,擴大重點功能區及周邊地區保障性租賃住房供給,加強超大型社區周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保障,著力提升居住環境品質,提高綜合吸引力。生態涵養區以滿足本地人群居住需求為主,適度承接適老康養與休閑度假需求,實現區域內人口、住房與環境協調發展。推進環京周邊地區職住協同,以一體化為目標,加強發展協作,促進區域要素互補、職住平衡。
(2)加強生活空間與生產空間、軌道交通的統籌,促進產居融合、職住平衡
注重住房供應與需求人群的空間匹配,做好居住、就業與公共交通的時空統籌。加強生活與生產功能的協同協調、融合發展,保障重點功能區等就業密集地區周邊的住房供應,鼓勵通過用地功能復合、存量建筑功能置換等方式多渠道、多類型地進行供給,實現空間上的近接職住平衡。
切實發揮軌道交通對住房布局優化的引導作用,促進生活空間與軌道交通協調發展。依托軌道交通骨干線路,在就業密集地區通勤圈內加強居住用地儲備與供應,優先在軌道交通、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節點周邊布局,增加保障性住房和租賃住房供應,同步提高通勤主導方向上的軌道交通運力和速度,縮短通勤時間。推進軌道交通站點周邊一體化,提高軌道微中心建設強度,同步組團式實施周邊區域商業和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形成一批職住平衡、生態宜居、交通便利的多功能社區。
把重點功能區、就業密集地區及軌道站點周邊作為近期重點引導的生活空間引導區,加大居住用地供應在生活空間引導區內的比重,優化住房空間布局,有效壓縮通勤時間和通勤距離,促進職住平衡。
(3)持續完善各類配套服務及“一刻鐘社區服務圈”,不斷提升居住品質
充分考慮人民群眾提升生活品質的需求,不斷提升居住品質。有針對性地補充完善各類配套服務,支持各類服務設施升級改造,引導公園綠地、優質商業服務、休閑游憩設施與居住功能的緊密結合布局,推動建設綠色住區,從環境景觀、配套設施等方面提升居住環境健康水平。
完善“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建設。提升生活性服務業品質,促進生活性服務業規范化、連鎖化、便利化、品牌化、特色化、智能化發展。支持社區生活服務設施升級改造,精準補建基本便民商業網點,引導優質商業服務向社區延伸,實現基本便民商業服務功能社區全覆蓋。支持品牌連鎖企業建設便民商業綜合體和社區商業“E中心”,融合蔬菜零售、社區超市(含便利店)、末端配送(快遞)等基本便民生活服務,推動社區公共服務與商業服務相結合,鼓勵社區商業跨行業、跨業態的復合化發展模式,織密生活性服務業和末端物流配送服務。鼓勵網上超市、智慧微菜場等線上便民小店發展。建設一批嬰幼兒照護、老年助餐網點,形成多元化、多樣化、覆蓋城鄉的生活服務體系。
(1)加快構建分圈層的軌道交通發展模式,精準服務首都超大城市空間發展需求
建設與首都超大城市空間結構協調、覆蓋主要城市集中建設區的多層次、一體化的軌道交通網絡格局,完善分圈層的軌道交通發展模式,提高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新城以及京津冀地區的快速軌道交通聯系。第一圈層以地鐵(含普線、快線等)為主導,優化提升既有地鐵普線,增加地鐵快線提高服務效率;第二圈層以區域快線(含市郊鐵路)為主導,優先充分利用鐵路資源,結合新建線路構建區域快線網絡;第三圈層以城際鐵路、鐵路客運專線為主導,加強網絡融合和樞紐銜接,推進四網融合。
(2)加強軌道建設,支撐引領城市空間結構優化
統籌編制軌道交通線網規劃,有序推動軌道交通三期建設規劃項目實施,提升改善既有軌道網絡,建設地鐵快線系統,發展區域快線(含市郊鐵路),有序發展中低運量軌道交通,到2025年軌道交通里程達到1600公里。推進軌道交通與城市協調、軌道交通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優化提升中心城區軌道交通覆蓋水平,完善線網結構,提升軌道線路接駁換乘設施配置與服務水平,提高出行效率,提質增效既有軌道交通;加密重大樞紐、重點功能區線網,推進建設CBD線、11號線西段等城市軌道線路,構建東北環線等市郊鐵路線路。構建城市副中心與中心城區“一快三普一市郊”的軌道服務,充分發揮既有軌道廊道作用,推進建設平谷線,優化提升市郊鐵路副中心線、通密線服務水平。逐步搭建城市副中心內部軌道體系,建設M101等線路。重點構建平原新城與中心城區、城市副中心之間的快速廊道,推進京唐城際鐵路等在施線路的建設,有序推進R4線一期、19號線二期等工程,推動軌道交通S6線(新城聯絡線)項目。在新城內部有序發展中低運量軌道交通系統,加強與大運量軌道交通和市郊鐵路等的有機銜接。統籌利用鐵路資源,加強生態涵養區及跨界地區的區域快線服務,提升既有市郊懷密線、城市副中心線西段整體服務水平,探索門大線等線路旅游開發。
(1)聚焦近期生態整治的重點地區,科學引導減量增綠
推動總體規劃確定的“一屏、三環、五河、九楔”市域綠色空間結構實施,引導田林空間合理布局。將兩道綠化隔離帶及九條楔形綠帶地區作為近期生態整治的重點引導地區,加強減量騰退引導,總體規劃實施第二階段中心城區減量騰退用地位于生態整治引導區的比例達到90%左右,平原地區減量騰退用地位于生態整治引導區的比例達到65%以上。
(2)推動通風廊道實施,打通阻礙通風廊道的關鍵節點
明確二級通風廊道邊界,在一二級通風廊道基礎上,進一步研究三級通風廊道,與一二級通風廊道共同構建城市通風網絡。推動通風廊道的實施,控制通風廊道內建筑高度和密度,重點對高熱島地區進行疏解騰退,打通阻礙廊道連通的關鍵節點。
(3)加強公園、綠道建設,不斷為城鄉居民提供更多優質的生態產品
整合資源,建設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國家植物園。穩步推進城鄉一體化的公園游憩體系。在建成區,結合城市更新增加公園綠地,重點加強社區公園和游園建設,豐富完善專類公園體系,逐步消除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盲區。整合利用零散用地、邊角碎地、疏解騰退用地建設口袋公園和小微綠地,提升市民綠色獲得感。在建成區外圍,持續推進郊野公園、濱河森林公園、鄉村公園等景觀綠地建設,豐富生態產品供給。到2025年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6.7平方米、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到90%。推進市、區、社區三級綠道和森林步道建設,完善休閑綠道網絡,打造品牌綠道,突出生態、人文、休閑特色,引領首都綠道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全市建成綠道總長度達到1568公里。
(1)加強新建建筑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推進建筑節能降耗
加快建立綠色低碳建筑標準法規體系,大力推進新建建筑綠色低碳發展,推動建筑節能降耗。完善低碳建筑標準體系,加快制(修)訂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和農宅抗震節能設計標準。全面提升綠色建筑水平,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一星級及以上標準,新建政府投資公益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二星級及以上標準。
積極推廣超低能耗建筑,新建政府投資的辦公建筑,新建公辦養老建筑、幼兒園及大中小學校教學、辦公、宿舍樓按照超低能耗建筑標準建設,在商品住宅建設中鼓勵實施超低能耗建筑。建立既有建筑綠色改造長效機制,結合全生命周期管理,在城市更新中持續推進建筑節能改造。加強老舊小區的外墻、屋頂、門窗等節能改造。加強公共建筑電耗限額管理,加快實施照明系統、空調系統、供熱系統節能改造。推廣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因地制宜推廣太陽能光伏、光熱和熱泵技術,有效降低建筑領域碳排放。
(2)引導城市交通強化減排,打造綠色低碳交通體系
持續優化城市交通出行結構、運輸結構、能源結構,加快推進城市交通綠色轉型,推動汽車行業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綠色化。加快軌道交通網與地面公交網、慢行系統網融合發展,提高綠色出行比例。重拳治理柴油貨車,持續削減車用柴油總量。推動公交、出租、環衛、渣土以及市內郵政、快遞、旅游等車輛基本實現純電動或氫燃料電池汽車替代。逐步推動長距離重載車輛氫燃料電池汽車應用,引導和推動車輛“油換電”,在重點區域率先推動“低排放區、零排放區”試點。持續推進大宗生產生活物資運輸“公轉鐵”,在京津冀區域內發展“鐵路+新能源車”全過程零排放綠色運輸模式,多措并舉加強公路運輸監管和公轉鐵運輸模式轉型。加強航空、鐵路領域節能改造,加大智能充電樁等設施建設。
3.?建筑企業北京市基建市場營銷策略
結合上述國土空間規劃重點與基建市場容量分析,對計劃在北京市拓展基建工程承包業務的建筑企業提出以下市場營銷策略建議——
密切關注北京市政府發布的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文件,了解城市發展方向、功能區劃、生態保護紅線等信息。通過市場調研、數據分析等手段,準確評估北京市基建市場的規模、增長趨勢和競爭格局。針對規劃中的重點項目,如“一核一城三帶兩區”建設、城市副中心建設、交通樞紐、公共設施、產業園區等,評估這些項目對基建需求的影響,制定詳細的項目跟蹤和投標計劃。關注政策動態,包括財政投資、PPP項目、政府購買服務等,以判斷市場容量的變化趨勢。
根據企業自身優勢和市場分析結果,選擇具有潛力的目標市場(如新興產業園區、城市更新區域等),明確自身定位(如古建筑修復專家、智慧城市建設領先者等),針對不同目標市場制定差異化的市場進入和開發策略。針對北京市的特定需求,如老城保護、城市更新等,開發具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和技術服務。展示企業在類似項目中的成功經驗和專業能力,提升中標概率。
提升企業品牌形象,通過優質項目展示、社會責任履行等方式增加品牌知名度。利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渠道,進行多維度、多層次的營銷推廣活動。根據市場需求,創新服務模式,如提供設計-建造一體化服務、運營維護服務等。研發符合北京市基建標準和技術要求的新型建筑材料和工藝。
與北京市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建立良好關系,建立與規劃部門、相關區縣的溝通機制,確保企業能夠及時獲取項目信息和政策支持。積極參與政府組織的招投標活動,爭取獲得更多基建項目的合作機會。
與北京市內的設計院、監理單位、材料供應商等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確保原材料的穩定供應和成本控制,打造產業鏈競爭優勢;與其他建筑企業、設計院、金融機構等建立戰略聯盟,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積極參與北京市的PPP項目和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創新合作模式,尋求與北京市內的大型企業和集團進行戰略合作,降低項目風險,共同承攬大型或復雜的基建項目。
加大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等方面的研發投入,提升企業在基建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建立健全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打造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項目管理團隊和技術人才隊伍。定期開展內部培訓和外部交流,提升員工的專業技能和項目管理能力。
緊密關注北京市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的政策動向和項目需求,及時調整企業業務方向。加大在綠色建筑、節能降耗等領域的研發投入和技術創新力度,形成企業獨特的競爭優勢。積極參與北京市的綠色低碳示范項目和試點工程,提升企業在綠色低碳領域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參考資料:《北京市國土空間近期規劃(2021年-2025年)》
歡迎轉發,禁止以本文編輯版本轉載,如需轉載請與【慧樸精益建造】微信公眾號聯系開白名單,021-61997709